“出发吧。”“收到收到!”天色亮起,对讲机里的声音简短而坚定,划破了罗安达旷野间的寂静。
挑战,从车轮滚动的这一刻开始。
这支由20多名中安地质人员组成的考察队,踏上了横贯整个安哥拉的旅程。他们的目标清晰而艰巨——要在短短十天内,从东到西穿越这片广袤的土地,掌握工作区人文、地理、地质及交通情况,寻找可实现的后勤补给渠道,并确定最合适的勘探技术手段。
等待他们的绝非坦途,野外核心工作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丛林山区和荒凉无垠的旷野平原。
当路彻底消失,队员们便成了开路先锋。他们挥舞砍刀,劈开缠绕的藤蔓和挡路的灌木,在山林中伐草取道。原始丛林里,毒蛇悄然盘踞,随时可能发动袭击,“打蛇”成为队员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的生存技能。
夜幕降临,简易的帐篷是队员们唯一的庇护所,热水冲泡的方便面是支撑体力的可靠保障。住宿和饮食,一切只能因地制宜。
这场挑战,源于2013年安哥拉政府发布的“国家地质计划”。为了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安哥拉开启了一场面向地质科学领域的深度探索。
深耕安哥拉20多年的中信建设,成为这项国家战略的坚定伙伴。“当国家地质计划启动,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挑战,”中信建设总监赵勇回忆道,“我们集结了多支专业的中国地质专家团队,带着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安哥拉地质人员并肩同行,共同发展安哥拉的地质科学。”
安哥拉的雨季,气候瞬息万变。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临时开辟的小径,也让沉重的越野车陷入松软的泥潭。车轮空转,没有机械救援,众人只能合力推车。精密的勘探设备也会因为天气高温高湿临时“罢工”,仪器的黑屏、短路,使得采样工作戛然而止。从艰苦的野外生活到复杂的岩层解读,再到中安队员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支队伍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中一路向前。
“整个过程,我们肩负着两项使命,”安哥拉地质调查项目副总经理罗迪柯说道,“一方面,要高质量地完成勘探任务,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对安方人员进行系统的地质培训。”在烈日炙烤的岩石旁,中方人员耐心地为安方人员讲解如何测量剖面、如何观察岩石结构构造。“通过共同的野外实践,让安哥拉的伙伴扎实地掌握国内先进的地质工作方法和技术。”
为了给安哥拉打造坚实的地质“后方基地”,中信建设为安哥拉国家地质研究所(IGEO)建设了三座现代化大型地学实验室,并配套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经过两年精心运营和技术支持,一支由安哥拉技术骨干组成的实验室队伍茁壮成长,并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100多个成员国的多边互认。
IGEO地质研究所所长José Manuel感触颇深:“中方团队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有着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今日事今日毕。这种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影响并带动了我们安哥拉的技术员。”
目前,安哥拉地质调查项目已完成安哥拉西北部四分之一国土范围内的航空物探、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等一期项目工作。下一步,将推进安哥拉东部约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项目二期地质调查工作。
“强大的国家地质力量,不仅需要‘硬’的设施设备,更需要‘软’的技术体系和方法支撑。”安哥拉地质调查项目总经理张洪瑞总结道,“这次合作,我们引入大量的航空物探遥感、大比例尺填图、区域化探等空天地一体高新技术,给安哥拉的土地做了一次精准‘扫描’。”他特别强调,“三个现代化实验室,大量引入中国成熟的技术标准,其分析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国际认可的分析能力。同时,我们也为安哥拉培养了一支靠得住的本土化技术队伍,这才是支撑安哥拉地质事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支中安地质考察队的十日征程,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宏伟蓝图下,中信建设扎根海外,与共建国家共谋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安地质队员的身影,与安哥拉壮丽的山河融为一体,共同见证合作的力量点亮希望,改变未来。(戴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