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打造“小而美”湿地治理示范项目加快绿色产业出海

©原创   2025-09-19 09:19   许正

新华社哈拉雷分社记者 许正

今年7月,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我国多年来湿地治理与保护成就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受访人士认为,当前非洲国家面临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湿地退化的困境,我方可将中非湿地生态合作提档升级,加大技术援助,打造更多“小而美”中非湿地示范项目,提升我在非国际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带动我国绿色产业出海,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经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7月31日,COP15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闭幕。大会上,由中国联合多国提出的两项决议草案获得通过,内容涉及呼吁各国加强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以保护和恢复候鸟迁飞通道及其关键湿地栖息地,以及倡导将新技术与传统知识融合应用于湿地保护、恢复、管理与合理利用。我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大会期间,记者在中国馆举行的中国生态成就展现场看到,前来参观交流的各国官员和代表络绎不绝,一度成为当地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振表示,20年来,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转变,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制度,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图为一名参会者在中国馆外留影。(新华社记者 许正摄)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告诉记者,自2022年11月COP14在中国武汉举办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大会主席国和《湿地公约》常委会主席作用,确保会上提出的所有决议草案都得到有效处理和落实,彰显中国在全球湿地治理中的组织能力和引领作用。

全球性非营利组织“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昆拉德·基里盖尔认为,从成果来看,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中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但国际合作方面仍存提升空间。“湿地国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中国展开合作,期待双方在城市湿地治理和经验分享等方面的合作能进一步扩大。

非洲国家湿地生态治理需求迫切

COP15期间,来自博茨瓦纳等多个非洲国家代表告诉记者,当前非洲大陆工业化进程加快,由此带来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农田侵占与污染、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等对非洲国家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已经意识到,如不遏制湿地退化趋势,整个国家水安全、生态平衡和老百姓的生计保障都带来许多隐患。

“湿地国际”东非区域主任朱莉·穆隆加表示,非洲国家当前迫切需要中国给予两方面支持,一是资金和技术。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非洲国家政府普遍对湿地治理投入不足,且缺乏监测和研究等技术设备和手段,技术人才也十分匮乏。二是湿地管理制度建设。非洲国家普遍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制,社区参与能力不足且在跨国湿地保护上协调能力不足,在履行公约义务方面也缺乏经验。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区域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任文伟表示,在中非共筑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非洲国家环保意识增强,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更加迫切,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对于非洲国家弥足珍贵。

“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当下非洲国家非常需要中国在湿地治理和保护领域机遇他们更多帮助,我国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少走弯路,参与此类项目也可以让中企更好地履行ESG责任,中非实现合作共赢。”任文伟说。

中非湿地生态合作仍需提档升级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通过与非洲国家进行访问交流、为非洲湿地保护专业人员提供培训等对非洲国家给予一定支持,但相关合作可以拓展广度和深度。对此他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继续扩大对非洲国家湿地能力建设支持。专家建议,我方应尽快摸清非洲国家在湿地生态治理领域的具体需求,在现有基础上扩大非洲来华参训人员的人数和规模,鼓励非洲专业人士和青年到中国攻读相关学位,培养一批在该领域知华友华的技术人才作为中非生态合作“储备军”;双方应在非洲国家更多开展湿地实地科研项目,使我方更好地对接非洲国家需求,实现技术转移。

二是鼓励中企打造“小而美”的湿地治理示范项目,扩大示范效应。中国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执行理事长孙莉莉说,近几年,一些在非中企已经在探索与地方政府和环保组织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生态合作示范项目,如中交集团肯尼亚蒙巴萨港种植红树林项目就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项目投资少,收效高,此类经验值得推广。建议国家层面能够出台相关举措鼓励中企与驻在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加强专业化合作,扩大项目的示范性和传播力,打造中企的“生态名片”。

三是通过中非湿地合作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出海。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企业在无人机、碳汇评估、遥感监测等领域具有先进技术能力,非洲国家市场广阔,如能通过湿地领域相关合作推动非洲国家认可“中国标准”,将进一步带动我国绿色产业出海。同时,我金融机构可针对这一领域增加机制设计,扩大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为企业出海非洲提供更多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