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 范超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举办期间,中马教育战略合作MOU签约及中国—东盟AI教育生态伙伴联盟成立,这是润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建股份”)联合国内外生态伙伴共同推动AI人才联合培养的务实之举。
近年来,润建股份与国内高校、企业合作,持续推动AI+教育应用场景在东盟地区落地,既助力当地有效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人力资源紧张及高等院校AI合作需求激增的三重挑战,也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企业AI+服务在东盟市场的细分领域空间。
上传、识别、修正、提交批阅,短短几秒,一篇英语作文的语法错误被精准标出。这套由润建股份与马来西亚教育部门共建的AI考评系统已于2024年落地当地基础教育领域。这一项目的推进,背后是马来西亚教育市场的现实需求。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此前发布的2024年留学申请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81992名国际新生来马来西亚留学,比2023年增加了25.74%;留学马来西亚的中国新生有33216人,比2023年增加了24.7%。
持续扩大的留学市场带动了教育产业繁荣,也给当地师资带来试卷批改准确性与效率提升的双重压力,成为润建股份切入合作的关键契机。“这是润建股份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地的第一个AI+合作项目,是切实解决当地教育资源紧张的有效实践。润建股份对东盟AI+教育市场的拓展是基于国内市场的深度融合以及产业生态的持续拓展基础上。”润建股份副总裁、海外业务负责人赵华表示。
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CEO为诺维·宾·塔朱丁在第22届东博会上表示,马来西亚如今拥有来自超过180个国家的超14万名国际学生,这繁荣了当地教育市场的同时也给教育资源的配置增加了压力。通过AI赋能教育资源共享和数字身份验证等都是当地正在探索开拓的领域。
赵华认为,海外AI项目落地的成本与风险在初期会明显高于国内,无论是项目的前期沟通还是适应性改造以及后期运维,都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估与核算,因此项目切入点的选择非常关键。以东盟国家教育市场的紧迫问题为切入点,既能推动双边合作高效落地,也能切实破解 AI 融入当地教育系统的各类难题,这一思路也体现在润建对东盟市场的整体布局中。
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的不仅是AI技术的人才,也对产业数字化和AI结合应用的专业型人才提出了更多需求。各类人才供给不足,成为AI技术应用落地和相关领域教育培训的重要挑战。
我国具有全面的产业模式和场景类型,为AI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下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体开发应用场景支持。“国内丰富的数据和产业资源是我们与东盟多所高校建立合作的重要基础。”赵华说,东盟高校积极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建立合作,不仅看中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也十分重视与传统产业结合应用的落地能力。以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正合作共建的AI患者项目为例,通过数字人的开发,将为双方医学实践和病例探讨提供一个更加高效和直观的医学新技术探讨和实验应用场景。
赵华介绍说,润建股份与东盟高校的合作不是单向的技术和产业赋能,而是双向的资源交换。从数字生态方面,东盟可以看作全球AI顶尖技术应用和探索的试验场。西方众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同样在尝试与东盟教育界建立合作和产业转化新机制。
除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基础教育领域的挑战也为润建股份拓展东盟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东盟民众对教育优化的急迫诉求,尤其是在主要城市以外的广大区域,这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润建股份基础教育AI专业事业部总经理尹捷说,在与东盟多国的合作上,基础教育领域也市场增长和竞争的关键区域。
以马来西亚为例,通过马来西亚教育部的公开招标,润建股份正在与全球头部企业同平台竞争当地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合作订单。入围的几家企业获得了当地几所学校的实践应用示范场景,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成效核验,预计将于明年确定项目归属。通过前期在东盟市场的调查发现,当地主要城市以外的学习普遍面临着智能化硬件设施基础较差、教师设备熟悉度和使用能力待提升等问题。企业竞标当地项目必须做好充分的实地调查、项目匹配和成本核算。
尹捷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基础教育的AI+合作竞争,不仅是商业化布局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通过中国AI+平台的海外落地,可以成为有效传播中国对外新形象、新面貌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东盟民间加深对中国的友好认知。
从基础教育的痛点破解到高等教育的双向合作,从单个项目落地到生态联盟搭建,润建股份在东盟AI+教育市场的探索,本质上是中国AI+教育经验与东盟需求的精准对接。正如赵华所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东盟AI+教育服务市场,既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机遇,也是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助力东盟教育市场应对当前较为紧迫的挑战,将有效降低合作门槛并提升合作效率,以切实的市场需求推动双边合作有效落地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