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电助柬埔寨女职工书写“她力量”

©原创   2025-10-12 18:26   吴长伟

新华丝路柬埔寨西哈努克城10月12日电(记者吴长伟)澜沧江—湄公河蜿蜒千里,不仅滋养着沿岸的沃土,更串联起中柬两国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合作。在中国华电集团柬埔寨西港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西港公司”),一批柬埔寨籍女职工正以专业与坚韧打破壁垒,在中柬合作的发展浪潮中实现人生蜕变。她们从初入职场的“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从家庭中的普通女性蜕变为支撑家庭、赋能社会的“顶梁柱”,而华电西港公司搭建的成长平台,正是这场“她力量”觉醒的坚实基石。

从“迷宫”到“行家”:中国师傅托起技术梦想

“刚看到电厂里纵横交错的管线阀门时,我像走进了迷宫,连图纸都看不懂。” 柬籍女工钱江甜至今记得两年前初入华电西港公司的窘迫。作为运行部化学专业的巡检员,她肩负着守护电厂“血液”—— 水处理系统安全的重任,而这份工作对技术的严苛要求,曾让这位年轻姑娘倍感压力。

转机来自华电西港公司“师徒结对”的技术传承机制。中国师傅们没有因语言障碍退缩,而是拿着图纸手把手教学,从超滤装置的原理到海水反渗透系统的操作,从EDI电除盐设备的维护到除盐水箱的数据监测,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拆解、反复示范。“师傅们会用最简单的比喻解释复杂原理,比如把‘水质达标’比作‘人体健康’,让我一下子就懂了。” 钱江甜说。

如今的她,早已褪去青涩。在化水系统房内,她能精准查看仪表盘上的每一组数据,通过“望闻问切”——听电机轴承异响、看润滑油色泽、摸管道振动,判断设备运行状况;执行操作票任务时,她严格遵循 “朗读确认、逐项核对”的流程,创下“零差错”纪录。她的巡检记录本上,中柬双语标注的细节密密麻麻,既是技术成长的见证,更是中柬技术传承的生动注脚。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去年荣获上级“外籍员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期更是被擢升为化学运行组组长。

同样在技术领域绽放光彩的,还有有着很“中国名字”的陈金金。2010年,她因自学汉语进入华电额勒赛水电项目担任翻译,2019年又追随华电的脚步来到西港项目。从最初的语言沟通桥梁,到逐渐参与项目管理,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电力项目的运营逻辑,更深入理解了中国企业“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华电让我明白,女性也能在电力这种‘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站稳脚跟。”陈金金感慨道,如今她能独立协调中柬员工沟通,还主动帮助新入职的柬籍同事适应工作,成为团队里的“暖心大姐”。

从“谋生”到“成长”:全方位保障点亮人生希望

在柬埔寨,制造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约220美元,贫困仍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而华电西港公司为柬籍女职工提供的,不仅是一份能改善生活的工作,更是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成长之路。

薪资待遇的“升级”,是女职工们最直接的获得感。华电西港公司针对柬籍员工建立了完善的薪酬体系:普通岗位女职工月平均收入约330美元,技术岗位女职工月收入更是显著高于当地同岗位水平。“以前我要打工帮助几个妹妹上学,生活很艰苦,现在我们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邻居都羡慕我们。”在电厂后勤部门工作的柬籍女职工阿薇说。更贴心的是,公司还提供免费食宿、社保、医保、劳保等保障,解决了女职工的后顾之忧;汉语口语奖励、加班补贴、绩效奖金等激励机制,让她们通过努力就能获得额外收入,据统计,女职工通过各类奖励、福利可增加收入10%-25%。陈金金成为当地的“金领”。

技能提升的“赋能”,则为女职工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华电西港公司持续举办电力技能培训、汉语培训班,邀请中国技术专家到现场授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国内培训机构学习,帮助女职工突破语言和技术的双重壁垒。钱江甜在培训中不仅学会了专业的水处理技术,还能流利地用汉语与中国同事交流;陈金金则通过项目管理培训,从翻译成长为能参与项目规划的骨干。“公司还为我们开通了晋升通道,只要考核达标,就能提升岗级、涨工资。” 钱江甜说,她的目标是成为电厂的化学专业技术主管,“让更多柬埔寨女性看到,我们也能在技术领域做到最好”。

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让女职工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公司为女职工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宿舍,建设了女子形体室、阅览室;在“公众开放日”“长青助学”等活动中,还邀请女职工的家人走进电厂,感受她们的工作环境。“我爸爸来厂参观后,都为我感到骄傲。” 阿薇笑着说,如今她家里买了冰箱、电扇,孩子的学习时间也因稳定供电延长了1.2小时,“这些变化,都是华电带给我们的”。从大学校园步入电厂的钱江甜则收获了爱情,2024年末嫁给了中方员工,成为一名“中国媳妇”,每年都会定期到中国探亲。

从“个人”到“社会”:澜湄同心书写合作共赢篇章

华电西港公司助力柬埔寨女职工成长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柬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缩影。这些女职工们,正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中柬友谊的“桥梁”、社会发展的“微光”。

在工作中,她们是技术传承的“纽带”。钱江甜在掌握技术后,主动帮助学习较慢的同伴,用中柬双语讲解操作流程;陈金金则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中柬同事化解沟通障碍,促进技术交流。“技术没有国界,我们希望把中国师傅教给我们的知识,分享给更多柬埔寨同事。” 钱江甜说。这种“传帮带”的精神,不仅让华电西港的技术传承更高效,更在中柬员工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在生活中,她们是家庭幸福的“支柱”。华电西港公司共有近400名柬籍员工,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女职工。随着收入的增加,她们从“家庭主妇”转变为家庭经济的重要贡献者,有的还为家里买了地、买了私家车,让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以前家里停电是常事,现在有了稳定的电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阿薇说,她还经常向邻居介绍华电西港公司的工作,鼓励更多女性走出家门,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在社会中,她们是中柬友谊的“使者”。华电西港公司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捐资修路、建校、改善医疗设施,开展“光明丝路”长青助学项目,帮助当地儿童实现教育梦想。而女职工们则成为这些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她们协助公司开展活动,向社区居民讲述华电的故事,让更多柬埔寨人了解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华电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力,还带来了希望。” 陈金金说,她常对身边的人说她对中国的认识,她也深切感受到了“一带一路”给柬埔寨带来的改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