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团队解决行业痛点制定集装箱国际标准

©原创   2023-04-26 15:31   贾远琨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   贾远琨

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正式发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包起帆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这是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一大突破,以数字化助推集装箱物流标准化升级,将“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包起帆团队历时8年完成了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并形成了国际标准,为提升国际集装箱运输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集装箱装上“电子锁” 破解行业难题

集装箱是全球物流运输的“细胞”,为保证运输安全和明确责任认定,每一个集装箱上都需要有一个箱封作为运输交接凭证,如果箱封被打开或破损,可作为依据判断物流运输中哪个环节出现安全或管理问题。

我国集装箱生产量、运输量、吞吐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在这些第一的背后,鲜有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声音。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集装箱运输十分繁忙,但作为集装箱物流重要的交接凭证——机械箱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被非法打开或偷换,致使物流过程中走私、偷渡、货物失窃等问题频发;二是由于没有自动识别功能,每次安装箱封后都必须手工录入相关信息,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抄录错误。

为实现集装箱箱封的“实时化、可视化、可追踪、大数据融合”,包起帆团队发明了基于北斗/低轨卫星的天空地一体化集装箱监控终端,以及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等系列产品,相关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发明解决了行业痛点问题。包起帆说:“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就是集装箱的‘电子锁’,可以通过它实时监测集装箱的运输轨迹和安全动态,从而掌控物流动向、实现全程监控。”

突破多重阻碍成为国际标准

集装箱本身就是一大发明,它对全球物流的巨大贡献在于“标准化”,而集装箱“电子锁”为国际运输带来的贡献也是标准化。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是展示科创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最佳路径之一。为了让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让世界同行分享中国的科创成果,包起帆科研团队瞄准了电子箱封作为制定新的国际标准的突破口。

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包含七个阶段:预研阶段、提案阶段、准备阶段、委员会阶段、征询意见阶段、批准阶段和出版阶段,其中提案阶段最为艰难。一个国际标准新项目的立项要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投赞成票,要有五个国家同意加入标准研发团队。

包起帆团队为了争取各国认可,除了不断完善提案,还加强与各国专家的沟通与合作,终于在2021年6月第三次提交提案时,获得投票通过,拿到了领衔制定国际标准的入门券。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无法与国际专家面对面沟通,也无法请专家来中国观看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的应用现场,包起帆团队通过数十次网络会议和数百个电子邮件不断与各国代表反复沟通,各国专家对中国方案逐渐达成共识,直至如今ISO/TS 7352正式发布,标准的制定经过了曲折而又艰辛的历程。面对各种困难,包起帆团队通过与各国专家的通力合作,最终将中国的发明成果再次推向国际,形成标准。

面向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ISO/TS 7352:2023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标准全面集成了机械箱封、电子箱封的技术内容,面向NFC/二维码技术在箱封领域应用,提出了机械性能、数据格式等关键技术指标。这项国际标准能为全球集装箱供应链相关方创造多重价值。一是有助于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性,减少偷盗、走私、偷渡等;二是有助于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责任界定,用户通过平台实时掌控物流动向,为客户提供集装箱物流全程监控服务;三是有助于加强海关和检验检疫等国家机构的监管;四是有助于箱封制造厂家产品升级,拓展NFC/二维码箱封市场。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已在我国检验检疫、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运输、石油化工、能源运输、食品及日化品运输、物流快递等方面开展应用。据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吉介绍,从2019年起,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率先开始使用符合ISO/TS 7352规定的NFC/二维码箱封,并在旗下的中日、中韩、东南亚航线上广泛运行。

中国集装箱箱封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其中生产量较高的箱封生产厂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NFC箱封和二维码箱封。据统计,已有近600万个新型箱封销往美国、欧洲、加拿大、孟加拉国、阿联酋、印度、巴西等国,且订单量逐年增加。ISO/TS 7352的正式发布将促进我国箱封生产厂家技术转型,抢占新的国际市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