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 有之炘、孙青
中国欧盟商会最新一期《商业信心调查》显示,欧洲在华企业信心明显下降,不少欧洲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投资和经营策略,供应链多样化趋势或愈演愈烈。专家建议,关注外资的心态变化、发展处境,在加强精准招商的同时,支持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稳住提升中欧投资合作信心。
欧洲在华企业信心降至历史低位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4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1%,折合843.5亿美元,下降5.6%。我国引进外资数据以人民币计虽然保持了正增长,但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今年前5个月引进外资表现平平。
《商业信心调查》显示,欧洲在华企业信心明显下降,很多欧洲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投资和经营策略,几方面趋势引起关注。一是从企业信心层面,64%受访企业表示过去一年在华运营难度增加,这一比例为历史最高。同时,30%受访企业表示其营收同比下降,同比增加了20个百分点,也为历史新高。
二是在对华投资方面,11%的受访企业已将对华投资转移至其他市场,8%的受访者已变更未来对华投资决策并将资金转投至其他市场,10%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或计划将其亚洲总部或业务部门总部迁出中国大陆,视中国为未来投资目的地前三的受访企业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
三是从供应链策略角度而言,75%受访企业曾在过去两年重新审视其供应链策略,24%受访企业表示计划至少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境内,12%表示已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外。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安永大中华区德国业务中心主管合伙人庞家德分析认为,由于欧洲近期提出的“去风险”论调,欧洲方面对于此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举措的不理解等多重原因导致欧洲在华企业信心下降。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认为,为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地建立两个不同的体系意味着全球经济规模带来总体效率的降低,外籍雇员流失也会导致知识和经验交流的减少,企业可能因此推迟投资计划、甚至关闭在华业务,这既不利于欧洲在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
在华外资心态分化
受访企业家表示,不同国家和党派,在华有投资和贸易的企业和与中国市场没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对于“去风险”的看法存在差异。
6月28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上海创新园三期项目正式落成,以更好地支持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客户的需求。自2012年以来,巴斯夫在上海创新园的总投资额达到约2.8亿欧元。巴斯夫集团研究院总裁Detlef Kratz表示,巴斯夫于150年前对中国进行了第一笔投资,此后一直在追加投资,市场在哪里,企业就应该去哪里,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就在中国。
庞家德认为,对于大公司而言,鉴于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供应链基础,他们必须在中国市场要立足,不然无法维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对于来自欧洲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正在反思自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因此或缩减投资,或停止投资,实施所谓的“去风险”。
安邦智库研究团队一直注重与各级政府、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沟通。在该智库看来,当前在华外资企业的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矛盾心态。这种心态多发生于在中国市场有重大投资且经营多年的外资企业,由于外资在中国有重大的商业利益,他们看重中国市场,但对中国未来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发展环境感到不确定,这些外资对未来在中国市场是否加大投资持有矛盾心态。
二是怀疑心态。这种心态在大中小外资企业中都存在,他们的怀疑和担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外资政策是否稳定和持续、中国的自主创新、国产替代等政策是否排斥外资企业。
三是避险心态。相当一部分外资开始提前规避风险,如在投资布局上采取“中国+1”的策略,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投资,构建新的全球供应链,为中国市场做“单独的”投资安排,与其他市场相区隔。
四是躺平心态。不少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不再追求扩张市场规模,谋求改善投资环境,转而变成了“不争不抢”的心态,即政策许可就做,政策上有难度就不做。
宜稳住中欧投资合作信心
总体来看,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的心态受国际形势的影响较大。专家建议,有必要关注外资的心态变化、发展处境和策略调整,稳住提升中欧投资合作信心。
一是关注欧洲企业实施“在中国、为中国”的投资战略背后所体现的“去风险”因素。对未来中欧经贸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汽车行业的竞争合作走势,宜早做战略判断,对此后欧洲对华强化竞争的政策工具要有预案准备。
二是利用近期欧洲企业高管访华的机会,一企一策,了解其主要关注的要点及诉求,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解决,给予积极回应。同时,研究分析欧洲在华中小企业的问题结合诉求,适度从国家或城市层面给出政策回应,稳住其在华投资的信心。
三是在加强精准招商的同时,支持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依托产业集群对行业领军外资企业进行招商,吸引行业外资领军项目入驻以“固链”,依托重点产业链进行关键节点招商,吸引在零部件、中间品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类优质外资项目入驻以“补链”,消除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际“断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外资招商,吸引高技术外资项目以“强链、扩链”。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的引导,发挥我国存量外资规模大的优势,对增资扩股工作加大考核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