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丁雅雯
滋滋作响的淄博烧烤、红润油亮的北京烤鸭、麻辣鲜爽的柳州螺蛳粉......美食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息。
今年以来,我国餐饮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不少城市通过宣传餐饮文化故事、打造夜经济商圈、发放消费券等政策举措,促进餐饮、文旅消费不断升温。
追寻“食”字文化根脉 培养消费新热点
在“百味千店妙中轴”北京餐饮文化市集活动上,多家餐饮企业文化传承人向市民展示非遗技艺,有栩栩如生的捏面人、形似花瓣的擀烧麦皮、精美绝伦的面点小吃等,这背后是北京餐饮的“中轴文化”。
“中轴美食”正逐渐成为北京的地标美食名片,推动北京中轴线餐饮热度升温。鸦儿李记银锭桥店就是其中一家,“中轴景观”也是这家店的一大亮点。鸦儿李记银锭桥店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消费在点评的时候,会把银锭桥、什刹海等中轴线景色写进推荐理由,帮我们讲好美食背后的“中轴文化”,这也为我们带来更多关注和客流。
全聚德前门店也开设了“中轴食礼”文创体验店,并推出了“宫廷范儿”十足的下午茶套餐和京式点心伴手礼,店内经常一座难求,高峰期需排队两三个小时。
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美食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沿着北京中轴线,既可以品尝传统糖葫芦、炸酱面、烤鸭等美食,也可以探寻老北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验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美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几年,诸如柳州螺蛳粉、北京烤鸭等地方代表美食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愈发显现。越来越多的地方追寻“食”字文化根脉,培养消费新热点。这些美食承载着一方文化,成为当地餐饮、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美团数据显示,自3月走红以来,淄博烧烤的到店餐饮商户数环比增长超22倍,外卖商户数增长超65倍,相关菜品的销量环比增长20倍。
激发“夜经济”消费潜力
今年以来,夜经济不断升温。不少城市通过打造夜经济商圈,推出非富多彩的夜生活活动,推动餐饮行业不断回暖。
8月13日晚,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已热闹起来,消费者们在灯光下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摊位之间。据悉,首钢园今年承办活动超200场,涉及夜经济活动超过50场。
记者在北京多个商圈走访时发现,不少餐厅从开始营业直至打烊,餐厅内顾客络绎不绝。部分餐厅将营业时间拉长至凌晨。胡大饭店簋街总店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夜间餐饮消费格外火爆,夜里11点、12点属于用餐小高峰,排队等位情况经常会持续至凌晨1、2点。北京阿招鸡煲新辰里店营业时间拉长至第二天零点。该店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有演唱会的情况下,夜里11点、12点用餐非常火爆,经常出现排队等位情况。
地方消费券的发放也促进了餐饮消费热度的上升。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美团已承接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绍兴等多地消费券项目。一季度消费券发放期间,呼和浩特全市堂食交易额环比增长240%,订单量环比增长186%;连云港全市堂食交易额环比增长135%,订单量环比增长108%;广州黄埔区全区堂食交易额环比增加86.5%,订单量环比增加87.4%;杭州西湖区全区堂食交易额环比增加67.1%,订单量环比增加75.5%。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受益于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以及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餐饮行业持续回暖。”北京烹饪协会负责人说。
吴丽云表示,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化、旅游经济的爆发增长,以及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是夜经济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预计今年餐饮消费恢复向好态势有望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