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王菲、新华丝路经济分析师 刘婉秋
当下,能源绿色转型伴随着大国博弈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版图加速重构。记者在多家储能企业调研了解到,今年以来众多中国储能企业面临海外订单减少和低价竞争等多重压力。竞争加剧、标准滞后、碳关税壁垒成为中国储能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三大新挑战。
从“供不应求”到“库存积压”,出口企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欧洲包括澳洲的储能产品订单大幅减少,集团的储能出口订单预计下降超过50%。”协鑫集团中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德荣说,“感觉办展会挣得钱比我们做储能的厂家挣得钱还多。市场很热闹,但预期超出实际需求。”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储能产业加快海外布局,然而自去年以来,海外储能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为“库存积压”,出口企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出口企业反映,国内厂商无序竞争致使价格越压越低,电芯价格从1瓦时1元下降到5毛甚至更低。很多供应商对来自中国的储能产品价格持观望态度。
面对“冰火两重天”的海外变局,一些中国企业转变思路,谋求新突破。记者了解到,虽然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上海派能能源科技(以下简称“派能科技”)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数智化赋能“苦修内功”,积极谋求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海外竞争力。
调整出口策略、加快技术迭代、拓展新兴市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倒逼中国储能企业冷静谋变,危中寻机。
图为4月30日,在北京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车展上,观众在宁德时代展区参观。
“在产品端,我们加快高压工商业系统、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拓展;在国际市场,我们加快全球化布局,与意大利的伙伴合作共建海外储能工厂,降低客户供应链风险的同时,带动所在国的就业,通过合作共赢,拓展海外朋友圈。”派能科技海外板块负责人宋劲鹏告诉记者,凭借持续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优势,中国的新型储能产品受到海外用户的欢迎,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
适应国际市场新变化,中国储能产业加快探索出海新模式、新业态。“一些企业贴近海外用户市场部署生产基地,从产品直接出口到建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体系正成为新趋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业务总监刘彦龙说。
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GW左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
受访人士表示,完整的产业链、巨大成本以及人才优势使得目前中国在全球储能产业尤其是锂电领域上仍占据领先优势。然而,竞争加剧、产业标准滞后、“碳关卡”壁垒,是当下中国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全球储能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各国积极抢占市场风口,储能产业竞争加剧。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迭代创新加快,谁掌握技术先发优势,决定着谁将在全球市场拔得头筹。
受访专家指出,作为下一代能源储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技术成为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竞争目标。各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竞相发力,都希望能抢占行业先机,带动材料、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二是贸易“新壁垒”掣肘产业出海。刘彦龙说,作为全球主要的储能市场之一,美国近年来加快建立本土产业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其相关细则力促锂电池及其核心材料本地化采购,但同时又对来自中国的资本设置限制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
业内人士反映,欧美陆续出台《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关键原材料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产业新政,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
三是标准滞后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速,技术加快迭代,现行标准体系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在王小强看来,一些出口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相互“踩踏”压价,“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对中国品牌形象造成冲击,从一个侧面暴露行业出口标准欠缺的短板。
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储能系统的安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严格的认证标准和入局门槛。在储能产业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国际、国内标准体系的衔接互认,对于储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至关重要。
受访企业反映,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新规则、新变化。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对于产品安全、低碳环保等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标准的滞后成为制约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瓶颈。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保持我国在储能产业的领先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储能产业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新技术研发,完善相关标准,引导企业优化海外布局,提升我国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持续提高我国储能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刘彦龙说,储能技术加快迭代,美日韩等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加快研发追赶,建议国家强化对我骨干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重点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新型材料加大扶持力度,持续保持储能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同时注意加强专利技术保护,谨防核心技术外流。
陈德荣等业内人士呼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规则,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严把出口产品检测认证关,防止低端产品投入市场,造成恶性竞争,影响中国产品国际信誉。
“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海外合作建厂,面对海外市场新形势,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需拓宽思路,‘多条腿’走路。”业内人士建议,目前我国储能电池的一些核心原材料海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建议政府层面加强与海外资源国的合作交流,为中国企业出海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会。同时,构建国际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精准研判海外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国内企业均已布局出海项目,并在欧洲有建厂计划。阳光电源坚定全球化战略,加大在欧美、东南亚以及中东市场的布局,不断贴近海外市场和客户。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认为,在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应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并重的领跑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不断增强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提升市场拓展和风险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