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菲、刘宇轩、王默玲、张晨俊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记者近期在安徽、江苏等地调研了解到,多家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拓展新兴市场,支撑新型储能更好“走出去”,同时面临技术研发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相关标准滞后等挑战。业内人士建议,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立内外联动的协作机制,破解技术关、标准关、协作关,更好助力新型储能企业出海。
储能出海既是大势所趋也有优势体现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在竞逐海外市场过程中,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布局优势,在国际市场彰显出明显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从技术路线来看,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拥有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与半固态电池、钠离子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实现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企业为全球提供了性能优质的储能产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以锂电池为例,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巨大成本以及人才优势,占据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产业优势突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累计出口数量为39.14亿个,同比增长8.1%。
从产业发展来看,多种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不同的应用场景,延长了新型储能产业链。“作为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新型储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带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从市场布局来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新型储能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策略、加快技术迭代、拓展新兴市场等方式,冷静谋变、危中寻机。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劲鹏表示,尽管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凭借持续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优势,中国的新型储能产品日益受到海外用户认可,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新型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三大挑战
在新型储能企业加速出海的同时,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产业标准滞后,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的三大挑战。
全球储能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各国积极抢占市场风口。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迭代创新加快,谁掌握技术先发优势,决定着谁将在全球市场拔得头筹。以固态电池为例,刘彦龙说,各国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竞相发力,都希望能抢占行业先机,带动材料、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贸易新壁垒掣肘产业出海。业内人士反映,欧盟陆续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产业新政,美国也对我国锂电池出口加征关税,加上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此外,锂电池产品出口面临更高的“绿色”门槛。“根据欧盟发布的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相关电池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碳足迹管理系统,准确测量和报告碳排放量,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少企业的电池碳足迹数据。”业内人士说。
标准滞后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称,国内储能产品在热失控管理、火灾防护等关键指标上滞后于国际主流标准,例如欧洲要求储能系统通过更严格的“热扩散”测试,中国企业出海需重复投入研发和测试资源,无形中削弱其价格竞争力,甚至可能错失海外招标窗口期。标准滞后也导致竞争无序。出口企业反映,国内厂商无序竞争致电芯价格从2年前的1元/瓦时左右下降到0.4元/瓦时甚至更低。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小强看来,部分出口企业追逐短期利益,无序竞争对中国品牌形象造成冲击,折射出行业出口标准滞后的短板。
助力企业出海须破解技术关、标准关、协作关
围绕破解新型储能企业出海难题,受访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加快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多渠道搭建对内对外协作交流平台,更好助力新型储能企业出海。
聚焦竞争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研发攻关。从关键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来看,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企业自身来看,增强内生动力仍是发展硬道理。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建议,未来可把移动储能和家用储能相结合,作为储能产品未来出海的方式之一。
积极应对国外市场变化,完善行业规则体系。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德荣建议,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完善行业生产规范,严把出口产品检测认证关。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好凝聚共识和发展规范。天合光能全球营销总裁杨豹说,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避免行业“内卷”现象,同时加强专利技术保护,谨防核心技术外流。
对内对外加强协作,为企业组团出海创造条件。储能电池一些核心原材料的海外依存度较高,需加强与海外资源国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出海创造更好环境。刘彦龙建议,通过构建国际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精准研判海外市场。
拓宽思路,实现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海外合作建厂等“多条腿”走路。夏爱民说,在与国际主流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接轨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相互协作、抱团出海,相关部门、商会、金融机构等方面做好服务,海外国企可通过成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凝聚合力,更好适应海外市场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