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金沙萨分社记者 史彧
随着非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其城市建设中,非洲多国的城市化凝聚着中非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在刚果(金),中刚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刚基建”)的“资源换项目”一揽子合作基建项目为当地带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助力刚果(金)实现国家互联互通,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当地民众就业问题,大幅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真诚的合作模式
2008年4月,以中国中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集团与刚果(金)经过平等协商,签署了《矿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开启了“项目换资源”合作模式,中刚基建因此而诞生。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面积是仅次于阿尔及利亚的非洲第二大国,人口超过8100万,气候湿润,雨林繁茂,物产丰饶,矿产丰富。在1960年6月30日独立建国后,刚果(金)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第二次刚果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战争在1998年爆发,至2003年交战双方达成和解并共同组建刚果民主共和国过渡政府才结束。战争先后涉及非洲9个国家,20支武装力量,导致总计有超过100万人被迫流亡,大量迁移至周边国家,有“非洲的世界大战”之称。战争结束后,刚果(金)急需修建各种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在当地政府和民众进行家园重建的关键时刻,中刚基建投入了在刚果(金)各地兴起的基建大潮中,公司克服了当地项目分散、管理跨度大、热带病频发、安全形势不稳等困难,承建包括医院、道路、体育场等众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程项目,还涉及引水处理、地质勘探、照明设施等工程。
以上这些项目,除了带动了大量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当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外,还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项目的建成,赢得了刚果(金)政府和项目所在地民众的一致赞誉。
今年6月,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亲自驾驶装载机为“项目换资源”一揽子合作基建项目框架下的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环线公路项目奠基。在登上装载机前,齐塞克迪对中方人员说,感谢中方企业为刚果(金)带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期待刚中多领域合作继续走深走实,造福两国人民。
修建“幸福之路”
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人口1700万余人,交通拥堵问题是当地居民的“老大难”。恩邹拉娜大街位于金沙萨市城乡结合部,是连接金沙萨解放大道与卢当德里路的重要通道。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且缺乏专业道路维护,该街一度处于荒废状态,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出行。
恩邹拉娜大街修复与现代化项目是两国“资源换项目”一揽子合作基建项目之一。2023年11月13日,恩邹拉娜大街修复与现代化项目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齐塞克迪亲自为项目通车剪彩,并对道路修复的高效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堪称世界一流。该项目全线通车近一年来,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物流运输,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中刚友好合作的切实成果。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条公路的建设。”作为项目建设期间的当地员工,夏尔见证了这条道路修复过程中的诸多艰辛。他说,在该项目建设期间,负责施工的中国企业投入了30多套大型机械设备,为当地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成功克服了疫情、征拆、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困难,最终使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了六个月竣工通车。“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的建造令我们非常敬佩与信赖!”夏尔对中国基建的建设能力赞叹不已。
目前,中刚基建已累计承接了60多个基建项目,遍布刚果(金)全国17个省份,39个城市,成功建设并修复了上千公里的道路。这些道路犹如一条条纽带,将刚果(金)的各个地区紧密连接起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
“矿业+基建”新赛道
中刚基建在刚果(金)“一揽子”基建项目的成功实施,尤其是道路、医院和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未来中非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矿业+基建”模式在非洲诸多国家的应用已逐步展现出其显著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该模式将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此模式,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能够用矿产资源换取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也促进了外国企业的投资和收益,实现双赢局面。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采矿、运输、加工到最终出口,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就业和产业集聚。
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促进了其他非资源行业的成长,如制造业、服务业等,助力经济多元化发展。此外,该模式还促进了先进技术的跨国转移,尤其是在采矿、建筑、环保等方面,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培养技术人才,提高了当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这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当地的长远发展能力。这种模式不仅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通过跨国合作实现共赢,还有利于中方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也增进了中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