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鼎集团(美国)董事阿加莎•克拉茨(Agatha Kratz)等发表题为《中国与全球供应链的未来》的文章称,“全球化已死”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即使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扩张后,中国生产和出口占全球比重仍在继续增长。全球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全球供应链正在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各国在努力创造或挽救制造业就业机会,投资数十亿美元以加强技术优势,并利用新工具塑造对自身有利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美国等国正在实施和即将出台的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重塑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
本文回顾了中国过去十年在四个主要行业(服装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光伏行业和汽车行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国未来在这些行业和在更广泛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中的地位。
服装行业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服装生产和出口中的份额下滑,但中国仍主导着全球服装和纺织品原料的生产和出口,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全球占比多年保持在1/3左右。
南亚、东南亚、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家可能会加快增长势头,尤其是如果美国维持或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产服装的关税的话。随着当地产能的增长,这些国家能否成功吸引生产,将取决于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劳动力成本的能力。
消费电子行业
在服装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光伏行业和汽车行业中,中国生产和出口占全球份额最高的是消费电子产品。十五年来,中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比其他所有国家出口的总和还要多。
越南和印度出现手机组装热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也致力于成为专业零部件生产国,不过,这些新兴的生产中心仍然严重依赖中国的零部件,中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光伏行业
中国在该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地位仍在不断增强。政府支持和庞大的市场为中国太阳能企业提供了价格和技术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越来越难以被挑战。
东盟在发展更深层次的供应链,以服务面向美国的生产,并避免美国的进一步限制。这将支持美国多元化太阳能光伏采购。不过,更有可能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中国光伏产品价格和技术具有竞争力,加上缺乏可靠的本地替代品,中国仍将是欧盟等其他主要市场光伏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汽车行业
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电动汽车的先发优势,中国在过去三年已成为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的崛起让人们对传统行业模式产生了质疑。价格和技术优势使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具有成本竞争力。传统汽车出口中心,尤其是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作用已经系统性地明显下降。
过去二十年,墨西哥和中东欧成长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它们最有潜力发展成为新兴电动汽车中心。但美国如果征收关税,并向墨西哥施压,要求其审查原产地规则,将阻碍这一进程。美国能否在全球汽车制造业夺回一席之地,将取决于《通胀削减法案》保留与否。
预计中国将继续减少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的进口,并寻求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如果中国保持其汽车出口轨迹,内燃机和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供应链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在中国。(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