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翰·西蒙(John Seaman)发表题为《技术标准、软联通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趋同还是分化?》的文章称,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导致全球更加分裂,如何定义未来各市场和行业的技术标准,将决定这一裂痕的广度与深度。十多年来,中国一直通过国际论坛积极推动国际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中国的参与有助于促进全球标准趋同。
诚然,技术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切实的健康、环境和社会效益。它们还有助于推动创新,促进技术的采用和传播。尽管如此,由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专家制定的看似良性的技术规范,实际上可能具有广泛的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影响。因此,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时代,尤其是在数字和能源转型势头增强的情况下,技术标准的制定越发重要。
随着中国在新技术开发中日益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也随之大幅上升。自2015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国内标准制定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在2017年采用新的技术标准化法律框架后,2018年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表示正制定推进标准化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标准2035》。随后,2021年中国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国技术标准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政府主导制定。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政府主管机构。在美国或欧洲,标准制定机构是独立于政府的。中国鼓励企业、学术界、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因此,国家不是技术标准的唯一推动者,企业本身也将在制定和向海外提供中国标准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国际标准组织。在参与国际论坛的同时,中国通过双边和区域标准合作以及“互认协定”(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s),扩大了参与途径。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65个国家、地区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8份标准化双多边合作文件,与4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57份合作文件。
实际上,中国最终是通过具体的投资来实现标准国际化,其中标准的“软联通”伴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硬联通”。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在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标准化合作论坛于2019年启动,每隔一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从农业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领域的标准制定问题,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了定期交流的机会。中非领导人于2024年9月在北京达成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提出设立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中国还经常为伙伴国举办标准化研讨会和培训班。
作者建议,欧盟必须加强自身的标准外交,深化与海外伙伴的接触,特别是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接触。此类合作必须有助于补充和加强全球标准框架,使合作伙伴更好地融入国际标准生态系统,而不是加剧标准“碎片化”。(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