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近日发表题为《民营经济在中国的作用:促进繁荣稳定》的文章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在过去40多年中已成为推动创新和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章强调,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民营经济的战略意义超越经济贡献,渗透到技术创新等领域,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43.3%提高到55.5%,连续6年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此外,民营企业也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涉足制造业、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占全国技术创新总量的70%以上。
中国政府展现出高度的智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确保公平竞争的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其中,对透明度和营商便利化的承诺是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民营企业公平进入市场的权利,消除了市场准入中的不公平待遇。这使得民营企业能够与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文章指出,中国在利用新消费模式创造和拓展市场机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直播销售等日益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领域,以及数字服务行业。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推动消费增长、工业创新和城乡市场融合提供了重要机遇。政府对5G网络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对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支持,不仅加速了中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成熟,也为全球跨境贸易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持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显著提升,这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指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引入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提升劳动力技能和创业精神,中国能够创造更多可持续的就业机会,从而保障民生。在农村地区,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压力,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文章指出,中国通过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数字中国战略”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劳动者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都能提升技术能力和数字素养,以保持竞争力。仅在2023年,中国就为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提供了1800万人的补贴性培训,显著提升了劳动力素质。
尽管创造就业机会至关重要,但对中国而言,确保就业机会的可持续性同样不可忽视。为此,政府优先推出覆盖民营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措施,这是一项重要成就,有助于保障就业稳定和民生福祉。
文章总结道,中国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有效合作,在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通过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创新,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培育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民营经济,中国能够实现高质量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增强全球竞争力。(编译:潘立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