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亚欧总分社记者 刘恺
中欧班列过境俄罗斯的货物遭扣押、积压事件发生已超5个月,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还有部分集装箱仍在等待退运。调研了解到,此次大查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欧班列的品牌形象。从长远看,中俄应加大沟通力度,协商有效措施,尽快恢复中欧班列的畅通运行。与此同时,中方企业也应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合规经营。
调查发现,这是中欧班列运行十多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扣押、滞留现象,这一事件造成了多重不利影响。一是对中欧供应链造成严重干扰。中欧班列的运行依赖于高效的通关和物流系统,俄罗斯查验扣押等行为直接导致供应链中断,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欧贸易的正常进行,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波动。依赖于中欧班列运输的电子产品、汽车配件等产业面临生产延误风险。供应链的不稳定也会导致部分企业面临订单取消、客户流失等风险。
二是给相关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目前应对此类事件并没有相应的保险,不少企业签署的订单合同都是货到付款,除了罚没可能带来的直接货款损失,中方相关企业还会因货物滞留产生堆存费、滞留费、查验费等额外支出。此外,长时间的滞留导致货物无法按时交付,企业面临违约金等经济损失。
三是“中欧班列”品牌遭遇信任危机。近年来中欧班列货运量呈现增长态势,而货物在俄扣押和滞留事件可能削弱中欧班列的可靠性和吸引力,打击中欧班列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据了解,目前中欧班列货物运输明显减少,经俄罗斯至欧洲路线的货运量下降50%-60%。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俄互信,中俄企业在未来的合作中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寻求其他替代伙伴。
业内人士认为,我相关部门应加大与俄方交涉、沟通,协商有效措施,并对中方相关企业研究针对性的扶持和纾困举措,尽快恢复中欧班列运行。与此同时,此次事件也暴露出部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潜在风险的评估与应对能力有待提高。企业或可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合规经营。
其一,应提高对国际形势变化和相关国家政策变化的敏感度。此次俄政府出台1374号政府令后,相关企业和货代公司对相关动向没有及时掌握,导致违反俄方禁令。还有一些企业知晓其中内容但心存侥幸心理,以为俄方这次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其二,应加强风险管控。企业应提前制定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及时识别并应对潜在风险。比如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应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因素,并在合同中明确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责任划分。
其三,应寻求多元化供应链策略。过度依赖单一运输通道或贸易伙伴可能带来风险。企业或可拓展多元化运输选择,减少对单一线路的依赖,以确保贸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四,应加强合规经营,特别是规范货物申报,明确箱属关系,放弃打“擦边球”的幻想,确保货物符合俄罗斯和欧洲的法规要求,避免因文件不全、填写不规范或货物问题导致扣押和滞留。此外,还应加强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以便在遭遇困难时及时获取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