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新加坡)发表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饶兆斌题为《中马“两国双园”是否符合预期?》的文章称,“两国双园”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开创的一种合作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中马两国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建设、开发与管理产业园,让这些产业园在促进双边投资和贸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介绍,两个产业园分别是位于中国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马中关丹产业园。两个产业园均毗邻港口(钦州港和关丹港),且位于各自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旨在成为双方企业进入对方市场的桥梁。产业园还致力于加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打造工业与技术中心。中马“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定期举行会议,评估和探讨发展进展。
中马双方将“两国双园”定位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项目。中方提出“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马方则称产业园“为马来西亚东海岸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推动力”。
文章指出,自“两国双园”合作启动以来,中马双边贸易与投资显著增长,经济融合度持续提升。中方数据显示,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总额从2013年的106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2120.4亿美元。关丹产业园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成效突出,例如大马联合钢铁项目、轮胎及电池制造企业等均入驻该园区,并为当地创造约5000个就业岗位。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丹港因产业园发展完成重大升级,并获得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投资;钦州产业园所在地则从农村转变为现代化城镇,签约项目达249个,涵盖生物医药、燕窝加工等领域。2019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钦州产业园纳入其范畴后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钦州产业园位列全国第34名(共229家)。
然而,两园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关丹产业园成为中国对马投资的重要渠道,但钦州产业园吸引的马来西亚企业较少,且以燕窝、棕榈油等传统行业为主,投资多依赖国内。马来西亚企业普遍认为,钦州产业园在促进双边投资方面的作用有限。
尽管关丹产业园在吸引外资方面表现优异,但其重工业主导的项目结构能否助力马来西亚实现技术升级与创新驱动转型,仍有待观察。当前,该园区项目集中于钢铁、轮胎等重工业领域,与马政府经济转型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文章总结称,“两国双园”合作标志着中马关系迈入新阶段,但未来发展需超越“象征性合作”和“投资成果展示”,应围绕共同经济繁荣与技术升级调整政策,使产业园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编译:秦川、江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