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13日电(葛佳明)4月11日,“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中国-东盟超大市场互联互通的机遇,双方共建超大市场的意义和途径。
图为“中国与东盟携手构建超大规模市场”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现场
在以“中国与东盟携手构建超大规模市场”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环节,上汽马来西亚公司董事总经理齐枫表示,上汽在泰国和印尼设有两家整车工厂,中国车企的出海已转向精耕细作的全生态深耕,目前东盟各国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双方的合作潜力巨大。
图为上汽马来西亚公司董事总经理齐枫发言
深耕东盟: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
若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首站选哪?多家中国车企会直接给出答案——东盟国家。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代表之一,上汽通过多品牌布局、产业链输出及政策协同,逐步构建起覆盖东盟主要国家的汽车产业生态,并深度融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展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度。
“东盟十国人口超过6.6亿,国内生产总值(GDP)近4万亿美元,具备长期投资与发展的巨大潜力。”齐枫介绍称,上汽在泰国和印尼设有两家整车工厂。其中,泰国工厂于2013年投产,年产能达20万辆,印尼工厂建于2015年,并在2017年投产,年产能达10万辆。除了整车工厂外,上汽于2023年在泰国成立了动力电池工厂,进一步支持东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在销售网络布局方面,齐枫表示,上汽已进入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市场。2024年3月上汽在马来西亚正式推出名爵MG品牌,迄今已发布MG4 EV、MG ZS EV、MG5、MG HS及MG Cyberster五款车型,并将进一步深耕。
“下一步上汽也将重点扩大经销商网络、强化售后服务,提供更符合当地需求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齐枫表示,在新加坡、文莱、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上汽将继续与本地经销商合作,确保品牌可及性。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可以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加速区域产供链融合联通。齐枫称,未来上汽将持续在“绿色发展、区域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发力,让产业合作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长期增长点。
创新破局:从“出口贸易”到“生态共建”
中国汽车的出海叙事正从过去的粗放式出口,转向精耕细作的全生态深耕。中国车企出海,既要在车型上进行本土改造,又要做好跨文化管理融合团队。
齐枫认为,上汽在东盟扩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验便是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并加强本地合作。“东盟各国文化、宗教、消费习惯均有差异,这种多样性要求我们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体验等方面采取本地化策略,精准适配不同市场对车辆功能、设计偏好甚至数字化交互方式的差别。”
据了解,上汽以差异化产品切入越南与缅甸市场。上汽通用五菱在越南TMT工厂投产宏光MINIEV和缤果,2025年与Let's Go Taxi合作,将缤果作为越南首个微型电动出租车项目的主力车型,首批200辆投入富安、平定两省运营。缅甸市场则于2024年引入宝骏云朵,成为继缤果、宏光MINIEV后的第三款车型,逐步扩展产品线。
“从战略角度看,东盟已成为上汽全球化版图中的重点之一。”齐枫说,2023年上汽在东盟地区的销量超过10万辆(含商用车),2024年则增长至13万辆,同比涨幅达3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43%。
齐枫认为,上述数据说明,东盟各国电动化转型正在加速。同时,该地区人口年轻化、对技术进步更为敏感以及制造基础完善等优势使其具备成为全球汽车创新中心的潜力。“马来西亚正凭借地理优势、成熟市场与友好政策,已成为上汽布局东盟的核心支点。”
齐枫坦言,当前传统燃油车仍是多数东盟国家的主流选择。尤其是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油价较低,使新能源汽车的替代优势不明显。与此同时,部分市场尚未完善充电网络和相关法规,推广节奏并不均衡。
“上汽正与合作伙伴一起发起消费者教育、策略合作与知识普及等活动,推动东盟更好理解和接受新能源汽车。”齐枫认为,只要中国-东盟在标准政策、项目协作和经验共享上加强联合,就能加速区域绿色转型。
“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由新华通讯社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办,申能集团、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和上汽安吉物流联合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马来西亚区域策略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1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部门和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