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 范超
东盟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之一,医疗服务需求快速提升,培育市场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面临机遇。作为AI+医疗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医渡科技近年来把握东盟市场机遇,从应急服务到多元融入,以用户需求驱动业务拓展,以深度嵌入式合作快速提升当地市场服务能力,探索出AI+医疗国际化多元市场发展的新路径。
BruHealth平台在文莱从落地到升级
据医渡科技国际业务负责人Abby Tan介绍,2020年,医渡科技与文莱卫生部合力打造的BruHealth平台已在文莱落地。这一平台的核心功能是针对传染病大流行的追踪,已升级成为集健康管理、就医服务、个性化健康习惯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Abby Tan认为,BruHealth平台在文莱的落地和业务拓展得益于三方面业务模式支撑:一是本地化合作模式。通过与文莱卫生部合作,由医渡科技下属的当地合资公司EVYD具体实施,派驻技术团队与文莱卫生部紧密协作,在充分尊重当地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项目。二是危机应对为切入点。初期以传染病大流行追踪、响应为核心功能,迅速建立平台实用价值,随后逐步扩展为综合性健康管理平台。三是阶段性发展策略。采用“循序渐进、用户反馈驱动”的开发方式,而非一开始就大规模上线复杂系统,避免用户被复杂功能压垮。
“在疫情平稳后,我们推动BruHealth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一次以数据驱动、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升级。”Abby Tan说,成功源于医渡科技与文莱卫生部共同践行的“平台化、生态化”发展路径。从应急监测转向常态化防控,该平台不仅继续传染病监测防控工作,更逐步拓展至慢性病管理、预防筛查、国民健康素养等维度,实现了从“战时”到“平时”的无缝衔接。
这一平台于2025年1月发布BruHealth5.0,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工具”向“学习型健康生态系统”的跃迁。新一代系统利用AI技术分析用户的饮食、睡眠、压力、运动等行为模式,并基于用户需求动态调整健康建议,实现了从“一刀切”向“因人而异”的转型。
这一平台升级后,拓展了个人健康管理维度,做到了从“被动追踪”到“主动参与”,实现了三点突破。在功能集成方面,将平台打造为个人健康中枢,集成预约挂号、视频问诊、线上排队查看化验报告、个人健康档案(PHR)等功能,成为居民日常医疗健康的一站式入口。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引入“BruPoints奖励机制”,并推出居民可通过参与健康筛查、达成每日步数目标等健康行为获得积分,并在合作商户处兑换礼品,将用户“短期的健康热情”转化为“长期的健康行为”。在游戏化设计方面,平台“BN On The Move”已经成为一项全民步数挑战活动,由政府发起,吸引了近4.9万人参与,8天内共计行走超10亿步。“Oyen Challenge”通过游戏化机制和友好竞赛,持续激励用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未来,BruHealth平台将基于文莱当地公共医疗服务发展阶段性需求不断迭代,进一步推动精准公共卫生、数字疗法和AI健康洞察等前沿应用。
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取得突破
BruHealth平台在文莱的持续拓展和市场应用,为医渡科技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项目示范和经验积累。2025年,医渡科技参与了新加坡卫生部推出的“MIC@Home”(移动住院护理)国家项目,通过打造定制化应用Dr Buddy,支持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医疗保健集团——SingHealth旗下四家医院,实现对出院患者的系统化远程监测与管理。
这一系统从出院患者管理效率、医疗资源优化、住院成本控制、医患沟通连续性四方面有效提升了医院运行效率,小型医护团队管理患者数量从20-30人提升至100余人,患者入院平均天数明显下降,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的同时,也提高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获得了多方认可。
分析认为,医渡科技在东盟市场的“AI+医疗”获得认可,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为全面技术储备。医渡科技的核心算法引擎YiduCore累计经授权处理分析了超过60亿份医疗记录,沉淀了对上万种疾病的理解洞察,疾病知识图谱覆盖率高,不仅具备强大的多源医疗数据治理与结构化能力,还实现了医学知识的持续自我迭代与演化。医渡科技自研的医疗垂域大模型也在多项评测中展现出技术实力,包括曾在上海AI实验室MedBench榜单及国家卫健委大模型分导诊能力评测中双双斩获第一,并创新大模型“幻觉”控制机制,将幻觉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
二是场景落地能力。医渡科技在国内依托YiduCore构建起覆盖“医-药-险-患者”全链条的技术与服务闭环,具备丰富的落地实践案例,具备可展示能验证的落地能力保障。
三是可持续运营能力。BruHealth平台既具备应对突发卫生公共安全能力,也能根据用户需求和当地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循序渐进转化为长期健康基础服务平台的演进能力。
四是坚持伦理原则。医渡科技在文莱和新加坡项目部署过程中始终强调算法透明、由医生监督AI推荐、动态监测潜在偏差等原则,有效回应了政府和公众对AI+医疗伦理方面关切的核心问题,逐步取得了社会信任和市场认可。
AI+医疗的市场化路径仍面临阻碍
调研发现,尽管医渡科技在东盟市场取得突破,但AI+医疗的市场化路径仍面临技术瓶颈、市场信任度低等阻碍。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当地提供AI+医疗服务的双重信任关系需要持续积累。”Abby Tan说,东盟国家民众对AI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中国企业的信任正在逐步积累。行业处于新生阶段,各种技术瓶颈、数据误差都有可能触及社会的敏感点,须以深度嵌入式的本地化合作融入当地医疗服务体系,以更贴近民众需求的服务模式赢得信任。
Abby Tan认为,民众对AI深度介入医疗服务的不信任感缘于对自身健康安全的高度关切,这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因此,针对各国、各个地区开发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方案,以持续的行业实践获得社会与民众的认可是AI+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这需要行业内相关企业审慎应对包括AI“幻觉”、复杂临床工作流整合、持续知识更新、模型可解释性有限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内的多项关键难题。
“未来几年,人工智能与医疗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经济将呈几何数级别增长。”Abby Tan说,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和逐步成熟,其与医疗碰撞的“火花”正激发出行业革新的强劲动能。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都将大有用武之地,如收费、图像读取、工作流程优化、生成临床笔记以总结病历、作为医生的AI助手或管理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