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 段敏夫
哈法亚油田位于伊拉克米桑省腹地,作为伊拉克十大油田之一,因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巨大,被称为“地质学家的乐园”。2009年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以作业者身份中标哈法亚油田开发生产服务合同。15年来,中国石油人扎根沼泽之滨,以中国技术助力伊拉克油田高效开发,为推动当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伊拉克前总理马利基表示,哈法亚油田的成功开发堪称伊中能源合作典范。
“敢为人先”提升原油产能
伊拉克曾于2005年对哈法亚油田进行开发,因周边自然环境恶劣、油区地质情况复杂,十余年间仅完钻8口油井,其中6口投产,最高日产量仅1000余吨,哈法亚油田因此被伊拉克石油界称为“沉睡的油田”。
2009年,中国石油联合多家国际和本地能源企业,在伊拉克战后第二轮油气国际招标中成功中标哈法亚油田项目。15年来,哈法亚油田一、二、三期建设工程相继完工,曾经一片荒芜的湿地沼泽逐渐演变成现代化大油田。
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以下简称“哈法亚公司”)总经理方甲中告诉记者,哈法亚油田于2019年实现原油日产40万桶,标志着顺利建成年产2000万吨级现代化大油田,中国石油也成为在伊国际石油公司中首个完成高峰产能建设的作业者。截至去年6月,中国石油为哈法亚油田新增地质储量约10亿桶。
受连年战乱影响,伊拉克原油外输管网发展滞后,为突破原油产出和外输能力不匹配这一瓶颈,中国石油积极投入当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由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共同投资建造的米桑原油外输管线正式投用,管线总长 272 公里,成功打通米桑原油产地和南部外输港口,为伊拉克原油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哈法亚油田已累计外输原油超过1.67亿吨。
伊拉克石油部经济分析师海德尔·阿巴斯表示,伊拉克国民经济高度依赖油气产业,哈法亚油田的成功开发为伊拉克继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提振了信心,也为在伊国际能源企业高效开发伊拉克油气资源提供了样板。
绿色发展缓解电力短缺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为伊拉克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中国方案是中国石油高效开发哈法亚油田的另一重要遵循。伊拉克伴生气处理能力十分有限,放空燃烧现象严重,夏季用电高峰期却又常因供气不足造成电力产出缺口,严重影响战后经济发展和当地民生。
2024年,中国石油投资超10亿美元、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地电力短缺和伴生气放空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据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东地区公司总经理蒋峰介绍,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包括两列处理装置的13套工艺单元,涵盖伴生气处理、凝液处理、酸气处理、液化气处理、产品储存外输等全套工艺流程,伴生气处理能力达每年30亿立方米,最终产出干气、液化石油气、轻烃、硫磺等清洁能源和工业产品,打造能源供给“绿色引擎”。
目前,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每年可向下游电站供应22.5亿立方米天然气以实现50亿千瓦时发电量,能满足约4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还可减少近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截至今年3月,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累计处理伴生气16亿立方米、凝析油66万吨,产出干气、液化石油气和轻烃的累计商业油气当量约170万吨。
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在出席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投产仪式时对中国能源企业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谢,并表示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顺利投产表明中国是伊拉克的好朋友和重要的经济伙伴。
伊拉克石油部长哈扬·阿卜杜勒·加尼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为回收利用伴生气资源树立了榜样,为保障伊拉克电力生产及供应提供了巨大支持。
多边合作改善战后民生
15年来,中国石油以多边合作为基础推进哈法亚油田高质量发展,以本土化为抓手带动中伊文化交流融合。哈法亚公司员工来自32个国家,本地化率达到80%,油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数千个工作岗位。
方甲中告诉记者,油区内的哈维宰沼泽是一处受《国际湿地公约》保护的湿地,哈法亚公司高度重视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严格执行环保质量标准,强化采样监督,促进湿地生态良性循环,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哈法亚油田的开发建设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惠。开采石油的同时,哈法亚公司累计投入2000万美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修建幼儿园、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迄今已完成的公益和社区发展项目34个,受益群众达50万人次。
伊拉克战争后,当地教育体系受到极大冲击,哈法亚公司创新开展实习生招聘培训,聘请专业讲师对伊拉克应届毕业生进行15-20个月的针对性培训,自主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4批次、400余名伊拉克实习生完成培训,入职哈法亚油田工作,并逐步成长为各部门业务骨干。
米桑省省长阿里·达瓦依指出,由中国石油牵头主导的哈法亚油田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为当地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石油专业人才建设注入了动力,哈法亚油田已成为伊中互利共赢合作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