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洋河小学学生走进洋河村传统手工挂面作坊,在挂面匠人的指导下体验拉面、晾晒等工序,泥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则为孩子们分享了非遗技艺的文化传承。渐行渐远的手工挂面正在“老树开新花”。
“过去只在腊月做挂面,现在春季也不得闲了,一年四季都能做,这样既保住了老手艺,还能增加收入!”76岁的挂面匠人李为章高兴地说。2023年初,泥河镇政府组织洋河村十多名匠人赴六安市韩摆渡镇取经,学习手工挂面标准化生产与市场开拓经验,家住洋河村的李为章就是其中一员。
泥河镇洋河村过去是个地道的“挂面村”,据汪氏家谱上记载,泥河一带手工挂面是大汪院汪姓村民祖上从江西过来的一种技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汪院挂面作坊非常红火,周边乐桥、矾山、罗河的农民也时常挑着小麦前来换面条,挂面坊为村集体带来许多经济收入。
现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做手工挂面的多部分是70岁以上的老人,因此存在老手艺即将失传的可能性。
2024年初,该镇经过召开座谈会,挖掘历史,寻找史料等方式向县相关部门申报,洋河挂面制作技艺被列为庐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学了拉面的技艺,领略到了非遗的魅力,这真是农民伯伯智慧的结晶啊!”洋河小学学生汪浩然说。
近年来,庐江南部极具特色的九曲十八景“庐南川藏线”旅游如火如荼。作为沿途一景,泥河镇科学谋划,依托传统文化背景,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项目优势,在洋河村翠绿的竹海间,精心选址打造美食村传统手工作坊项目。2024年4月于洋河村石浩村民组建成了一个700平方米作坊、500平方米晾晒广场和120平方米配设施的洋河传统手工作坊,配套安装了一整套控温控湿设备,并出租给经济能人。眼下,这个项目已经投入运营,一年四季可以做面,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六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在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同时,还能让洋河手工挂面从“养家手艺”升级为庐南川藏线边的一颗“文化明珠”。下一步,所在地镇村还将扩大制作规模,延伸产链,在品牌上下功夫,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进一步将手工挂面产业做大做强。(徐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