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杨庄镇街东村 “绵尚制衣有限公司杨庄分厂” 的车间,缝纫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技术主管王师傅正站在工作台旁,手持一条半成品裤子,向围聚的工人们细致讲解缝纫要点。“裤裆部位走线要均匀,针脚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这样做出来的裤子才结实又美观。”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粉笔在布料上划出标准线,手把手纠正工人的操作姿势,现场教学氛围浓厚而有序。
这家服饰分公司落地杨庄镇后,成为当地农村留守妇女的 “幸福港湾”。51 名原本困守家中的留守妇女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工厂不仅为她们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还落实了一系列人性化福利待遇:设立满勤奖,激励大家按时到岗;工龄奖随着工作年限递增,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每日提供免费午餐,让大家能安心工作。
42岁的李大姐是厂里的 “老员工”,她笑着说:“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 4000到10000多元,既能照顾家庭,还能种地补贴家用,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像李大姐这样的例子在厂里比比皆是,她们实现了孝老抚幼、看家种地、挣钱养家 “三不误”,生活步入了良性循环。
这份温暖图景的背后,是杨庄镇党委政府"产业赋能+精准服务"双轮驱动的创新实践。镇政府联合企业打造"乡村就业服务站",建立留守妇女技能档案库,通过"订单式培训+弹性用工"模式,累计开展缝纫、质检等专项培训23期,覆盖860人次,帮助47名妇女取得初级技工证书。针对农村妇女"家事缠身"特点,创新推行"错峰上班制",允许员工在农忙、接送孩子等时段自由调休,配套建设"儿童托管角"和"孝亲食堂",消除后顾之忧。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来显著成效,分厂投产两年来,累计创造产值超6000万元,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值逾2000万元的产业集群。更可贵的是,51名女工中已有19人成长为班组长,8人通过"技能+管理"双通道晋升为车间主管,月均收入突破8000元。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不仅守住了乡愁,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