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推动德力玻璃千万美元项目快速落地埃及

©原创   2025-07-11 11:46   张健、董修竹

新华社开罗分社记者 张健、董修竹

当地时间7月2日,德力玻璃埃及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中埃泰达合作区”)举行标志着这个始创于1996年来自安徽的玻璃产品生产企业在非洲首个生产基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了解,德力玻璃项目快速落户埃及,不仅由于当地有丰富的原材料,有辐射中东、非洲和欧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当前中埃两国合作的深入和高效。

德力玻璃落地“全球资源+本地制造+全球销售”模式

作为德力玻璃集团在非洲地区设立的首个生产基地,德力玻璃埃及项目位于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的中埃泰达合作区,总投资约7000万美元,将分期建设实施。首期项目将建设一座日熔化量250吨的玻璃窑炉,配套多条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项目全部达产后,工厂日生产能力将超过400吨。

德力玻璃集团董事长施卫东表示,德力玻璃埃及生产基地未来将专注于生产高品质日用玻璃器皿,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个集研发、制造、深加工、包装、物流、出口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埃及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日益成熟的产业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市场氛围,为企业提供了辐射埃及本土及中东、非洲、欧洲市场的绝佳平台。

据介绍,德力玻璃于2019年开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规划全球化产业布局。德力埃及工厂是该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环,也是其在全球的第三个生产基地。通过在非洲建立本地化制造基地,德力集团不仅实现了新的国际产能布局,还能更好应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规避出口关税壁垒。

施卫东说:“埃及项目也是德力集团‘全球资源+本地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的首次落地,将为集团在其他新兴市场的后续拓展提供成功经验。它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提升了德力在全球日用玻璃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话语权。”

图为德力玻璃埃及生产基地奠基仪式现场

埃及项目:原材料本土化供应,七成产量用于出口

埃及拥有丰富且优质的石英砂资源,而且其它用于玻璃生产的矿产也非常丰富。施卫东说:“除部分化工类产品需要进口外,埃及本土产业链能满足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目前埃及政府对基础化工类产业本土化布局愈加重视,当地正在建设的纯碱项目让我们非常期待,它将使我们埃及原材料本土化率能提升至90%,增强我们产品的原产地优势。”

记者了解到,埃及本地日用玻璃制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群体,但同时也存在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薄弱、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规模化及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市场对中高品质、稳定供应的玻璃制品需求增长明显,大部分高端产品仍较依赖进口。德力埃及项目的落地,有望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引领本地行业升级,并在周边市场建立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德力玻璃埃及工厂的销售将采用“本地+出口”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通过多样的器型、过硬的品质、优异的服务满足埃及本土市场对玻璃器皿的需求。另一方面,依托埃及所处的地域优势及多项自贸协定带来的出口便利,面向中东、欧洲、非洲、南美等市场进行出口销售,快速响应客户、缩短交期、降低运输成本。未来预计出口销售将占总产能的70%以上。

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建青说,该项目庞大的体量不仅将为埃及创造大量优质就业机会,更将推动埃及玻璃制造技术的飞跃,重塑其全球产业地位。此外,德力玻璃埃及项目7月1日立项获批,7月2日即行奠基,其推进速度正是中埃合作高效活力与推动埃及产业发展坚定决心的最佳诠释。

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则表示,该项目的落地是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同全球,特别是中国投资者深入合作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埃两国在当前政治互信与经贸协作全面深化背景下的良好发展态势。德力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增强埃及本地产业链的多样性和国际竞争力,也将为本地青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本地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