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中国在非的智库外交路径

©原创   2025-07-25 10:04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萨米尔·巴塔查里亚(Samir Bhattacharya)在《中国在非洲的智库外交》一文中指出,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中国正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南方”的引领者。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意识到仅凭军事实力和经济外交尚显不足;要充分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需要外交与软实力的战略结合。鉴于此,中国正加强在“全球南方”的智库外交,以提升自身的全球话语权与影响力。这类活动在非洲尤为突出,例如中国正在该大陆推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指出,智库外交是中国战略性利用其研究机构和政策论坛扩大外交影响力的一种手段,旨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将其世界观、治理模式和发展范式展现为西方自由主义规范的替代方案。

文章介绍,中国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中非智库论坛(CATTF),首届论坛汇集了来自27个非洲国家的代表。该论坛已成为中非智库间对话交流的常设平台,致力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间参与和开放对话,并为改善中非合作提出政策建议。论坛亦着力深化学术合作,支持可持续发展,以巩固中非间的长期伙伴关系,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和平与安全、金融与投资及文化交流等。除中非智库论坛外,中国还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框架下推动智库交流。

2025年5月20日,以“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来自中国和非洲5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及中非合作推进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后,与会代表在云南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在乡村振兴、环境可持续性、创新驱动增长和社区治理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成果。

文章称,中非智库论坛第十四届会议尤为重要,因为它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后续活动。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间最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阐述了中非现代化伙伴关系的六大基本支柱,擘画了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中国期望非洲国家能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论坛上给予其外交支持。

文章指出,与智库、媒体、学术界和商界的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交流,中国旨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自身在全球舆论场上的地位,并巩固其作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倡导者的形象。尽管中国的智库外交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了解不同发展模式的机会,并在研究合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毕竟,每个国家都是独特的,其发展轨迹应当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现实所塑造。

因此,非洲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拒绝与中国的接触,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来应对这一不断变化的格局。非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源于简单移植任何外部模式——无论是西方模式还是中国模式——而在于制定由非洲主导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必须牢固植根于非洲多元的历史经验、文化背景和人民的共同愿望。(编译:秦川、江明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