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北京7月31日电(罗浩)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的网友们在观看《千秋诗颂》后纷纷留言:
“视频讲述的是历久弥新的友谊,既有趣又鼓舞人心,动画形式生动传达了诗歌内涵。”
“动画制作精良,希望未来能学习类似创意。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知道唐代出了很多像李白、杜甫这样有名的大诗人。祝贺你们制作了这样有意义的节目。”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感谢分享这部作品。”
利用AI触摸跳动的千年文脉,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是文化保护传承的机会点。人工智能的介入之下,千年文明不再是古籍中沉睡的文字,而是可以采用动画式的情景设定,通过引入交互设计,吸引全球受众在视听空间中感受、体验。
《千秋诗颂》在德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媒体刊播截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匠心筑模型,艺术与科技“双向奔赴”
依托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和文生视频框架“书生·筑梦”,《千秋诗颂》实现从美术设计、动效生成到后期成片的AI全链条辅助,建立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数据标签体系,确保AI生成的画面在构图、色彩、意象等维度全面体现中国审美。
进入“会动的”《千秋诗颂》,穿越万里山河,眼前是流动的青峦叠嶂,衣袂翻飞间竟成了画中客!AI让古人笔下的诗词人间,从“历史的图腾”生成为文化现象,从“记忆的符号”进化为视觉艺术。
《千秋诗颂》德语版封面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2024年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推出《千秋诗颂》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版本,向海外主流媒体同步播出,覆盖欧洲、拉美、非洲等多个地区,海内外受众规模达12亿人次,其中海外受众近1亿人,海外新媒体平台浏览量超过600万次。《千秋诗颂》的技术团队通过海量古诗词和唐代文物数据“投喂”AI模型,使其精准捕捉“国风、写意、工笔画”等审美关键词,还原了杜甫的飘逸长衫、唐代建筑的飞檐翘角,甚至《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表示,此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验证了AI在文化传承中的潜力:“技术让诗词‘活’了过来,这是艺术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数智塑诗魂,开启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意大利埃瑞亚通讯社总编里卡多·乔瓦内蒂表示,《千秋诗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营造出了引人入胜的场景,让观众在古代中国的氛围中感受约1400年前诗歌创作的魅力,以这样的AI动画片形式向意大利公众传播中国文化令人赞赏。
几内亚比绍国家电台主编巴卡尔·卡马拉认为这部AI动画片有助于几内亚比绍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千秋诗颂》技术总指导、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介绍说,在“央视听媒体大模型·AIGC动画制作”界面上,上传一张唐朝青年男子的“参考风格图片”,随后在“概念设计描述”文本框里输入“中国风,唐朝,中年,清秀,男性,淡绿色衣服”,几秒钟后,一个符合这些提示词的动画人物形象就出现在屏幕上了。
以《静夜思》为例,AI借助光影渲染与动态构图技术,将“明月”转化为具备全球语义共通性的“思乡”意象,实现诗意图景的跨文化表达。《别董大》则以水彩画风格,着重突出人物。出场的动画人物男女兼有,着不同样式的唐装,动画片里的家具、器皿也均依唐制,出现了唐代“七星盘”茶具、仿陕西历史博物馆透雕忍冬纹五足银熏炉的熏香炉等。
国际观众对《千秋诗颂》的观看反馈截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千秋诗颂》是一场关于技术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时代表达,它让AI与中华审美深度融合,以科技之力让千年文脉在模型中重生,在算法中重构。正如《千秋诗颂》所呈现的场景,人工智能正在赋予中国古典诗词以全新生命,把中华传统文化以更加立体、生动、富有魅力的方式向世界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