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瓦莱塔分社记者 陈文仙
近日,欧洲20家大型电解制氢设备制造商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渲染“中国威胁”,敦促欧盟“增强”对中国“补贴”的审查力度,此举实则要遏制中国制氢设备进入欧洲市场。目前全球制氢设备市场尚未完全成熟,而欧洲制造商在本地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和欧洲制氢设备技术路线又有所区别欧盟,短期内对我开展反补贴调查可能性不大,但长远需警惕欧盟对我制氢设备实施市场准入限制。为此,一方面我需国内外形成双循环,稳步推进制氢设备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寻求与欧合作机会。
欧企渲染“中国威胁” 敦促欧盟打压我制氢设备出口
中国迅速发展的氢能产业日前成为欧洲氢能设备制造商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声称欧洲在制氢设备领域的领导地位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严重威胁”。
包括德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能源,以及挪威耐欧氢气公司在内的20家欧洲大型氢能设备制造商7月初联名致信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希望欧盟采取更多措施,确保欧洲制造的制氢设备为欧盟实现到2030年制氢能力达1000万吨的目标提供动力。前者要求欧盟“增强”对中国“补贴”的审查力度,遏制从中国进口的氢能设备对欧盟当地制造商带来的“冲击”。
欧企将中国在该领域的迅速发展归结于中国扭曲性的政府补贴,正如致信中所说,“中国绿氢项目通常由国有企业实施,国家允许企业长期亏损运营,并通过零利率政府贷款支持产能扩张。这种扭曲的竞争环境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使欧洲电解器制造商处于明显的劣势”。在欧企看来,由于中国制氢设备价格不到欧洲的一半,希望“欧洲制造”的标准能够保护本土制氢工业。
图为3月20日拍摄的长沙经开区的三一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
欧企针对中国制氢领域渲染“中国威胁”,这与欧盟调查中国太阳能产品和电动汽车时如出一辙,无疑敦促欧盟对我电解槽开展反补贴调查,从而打压或限制我氢能设备出口。欧洲议会德国籍议员延斯·盖尔称,光伏发电领域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再发生在电解槽领域。
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和海牙战略研究中心今年5月共同发布一份题为《欧盟的中国挑战:重新思考海上风电和电解槽战略》的报告(简称“TNO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已成为碱性制氢电解槽技术的世界领先者,2023年在全球电解槽制造产能中的占比为34%。未来5年,中国很可能将继续在该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如果欧洲电解槽制造商无法保持在欧洲的竞争地位,欧盟对中国这一技术的依赖性可能会增加。
彭博新能源财经氢能研究主管马丁·滕勒在于今年3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世界氢能大会上表示,中国碱性电解槽系统的生产成本每千瓦480至720美元,而西方碱性电解槽系统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系统则为每千瓦 2000至3000美元。
短期对我调查可能性小 长远需警惕实施限制准入
今年6月正式生效的欧盟《净零工业法案》提出,到2030年,包括绿氢在内的欧盟整体战略净零技术制造能力接近或达到欧盟部署需求的至少40%。前两批拿到欧洲氢能银行补贴资金的7个项目中,已明确表示不用中国的氢能装备,要支持当地产业。
根据TNO报告,欧洲2023年在全球电解槽制造产能中的占比为27%,年电解槽产能为3.9GW,仅次于中国。报告认为,到目前为止,欧洲和中国之间尚未进行完整的电解槽贸易,大多数电解槽组件都是在欧洲本地供应,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除非欧洲所需且中国能提供的更高质量的零部件。鉴于电解槽系统的复杂性和运输挑战,中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氢能协会(DWV)主席沃纳·迪瓦尔德表示,欧洲电解槽制造商在与中国同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也需采取行动加快部署产能。滕勒认为,中国并不会对欧洲制造商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与使用欧洲设备相比,即使欧洲项目采用成本较低的中国设备,在运营中也会最终被其他成本支出如耗电高等大幅抵消。
TNO报告建议,欧盟需限制中国电解槽的市场准入,以确保该领域的公平竞争,才能刺激和保护欧盟自己的产业,还应考虑增加公共设备采购中的非财务要求,如安全性、效率、循环性、碳足迹和劳动条件等。报告认为,如果中国不开放市场,中国公司就应排除在欧盟电解槽领域的大型招标之外,欧盟要加强与美国和印度等其他国家合作发展供应链,增加替代选择。
中国产业促进会氢能分会日前对包括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大陆制氢、三一氢能等民企,以及国氢科技、派瑞氢能、宝石机械、中车风电等央企,共约20家制氢电解槽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欧盟短期内对我采取限制措施可能性不大,因为全球制氢设备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中国电解槽对欧出口还比较少,并没有对当地设备企业造成实质性伤害。
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表示,长期来看,在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化以后,欧美必将会限制中国氢能制造业。氢能设备是中国继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在中欧敏感的贸易背景下,欧盟肯定不愿意多个项目和产业链被中国企业占据优势。
卓创资讯氢能源行业分析师刘一君也持相同的观点,欧洲的绿氢厂多采取PEM电解槽制氢,而我国多采取ALK电解槽,技术路线有所不同,我国ALK电解槽经济性上虽有明显优势,但PEM电解槽的成本和技术等与欧洲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为此短期内欧盟对我不会有所行动。但长期看,若未来氢能市场扩张较快,且我国PEM等制氢技术进步较快,成本较国际市场出现明显优势,则欧盟或将限制我实施贸易壁垒。
国内外形成双循环 寻求与欧合作机会
在应对方面,第一,国内外形成双循环。我国氢能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市场应用尚处于爆发的前期,距离规模化、市场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亟需政策助力打通氢能产业低碳路径、降低绿氢的应用成本和扩大氢燃料电池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形成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循环,加快打造氢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研发投入,创新技术以提高我国制氢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刘一君认为,我国要稳步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制氢设备性能和稳定性,持续降本,扩大在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
第三,寻求合作机会。由于欧盟对绿氢需求大,自身制氢设备供应链难以满足需求,中欧在该领域仍有合作机会,但合作会如同TNO报告所说的,欧盟“需要在负责任的情况下促进合作同时保持战略独立性”。
张宇表示,与欧洲的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产业链协同,提供从发电、制氢到用氢全链条技术和工程服务,并共同推进氢能技术的发展和开发项目,通过合资合作、绿氢贸易等方式增强与欧洲市场的联系和融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资,通过并购和合资等方式,与欧洲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享中欧各方的市场资源和技术成果。
第四,信息对接。关注欧洲氢能产业的动向,及时调整和优化对欧策略,确保在政策上的符合性和市场的合规性。积极与欧洲合作伙伴合作探讨欧盟氢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讨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欧洲的氢能展览会和行业会议,展示中国制氢设备的技术优势和国内的市场潜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和信任。
第五,法律应对和谈判。张宇表示,积极应对反补贴调查,联合国内制氢设备厂家组建联盟集体进行应诉,寻求与欧盟的对话和谈判,积极参与反补贴调查的法律程序,争取公平的贸易环境。同时寻找欧盟对华出口优势产业进行针对性加征关税,进行反制。(参与调研:欧洲总分社记者吕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