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石家庄10月25日电(张保贺) 25日上午,作为“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主办的“数字经济赋能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对接交流会”在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会上,行业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国内知名企业等齐聚一堂,分享发展思路、推进经验、成功案例等,共谋数字经济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杂交谷子之父、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受邀出席并分享名为《河北杂交谷子“落户”非洲》的案例。
杂交谷子之父、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作案例分享
从日前举办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传出消息,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兴农惠民伙伴行动”中明确提及向非洲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据了解,中国与非洲合作互补,经贸往来稳步提升。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呈现出贸易规模飞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经贸合作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转型升级的五大特点。
非洲土地贫瘠、旱灾多发,成为全球主要缺粮地区。现阶段,发展粮食农业生产、缓解饥饿仍是非洲大陆首当其冲的社会发展目标。期间,马铃薯、谷子等耐旱性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及地区扶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鉴于谷子极为适应目前的气候变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把小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推广的优选作物。2021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会议宣布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
从2008年开始试种并推广的17年来,“张杂谷”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粮食产能,成为数百万贫困人口的“救命粮”。从埃塞俄比亚到与非洲九国联合种植杂交谷子,拉开了中国杂交谷子走进非洲的序幕。截至目前,“张杂谷”两个品种在埃塞俄比亚完成登记注册;在乌干达种植规模发展到1万亩;在尼日利亚创建了种植标准;在纳米比亚成功开展谷子和马铃薯倒茬一年种植三季的试验示范;在苏丹建立“苏—中杂交谷子研究中心”;四个品种在布基纳法索完成登记注册;继续在布隆迪开展试验示范等。
赵治海表示,“张杂谷”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案例,得到广泛认可与支持。2013 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张家口市农科院“北方旱区农作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搭建起国家级平台,更好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目前,“张杂谷”已成为“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重要的农业科技项目,将在今后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