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公共卫生项目有效惠民生、聚民心

2024-11-05 18:09   林迎楠

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 林迎楠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11周年,在与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参与的许多“小而美”惠民生项目切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受到共建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

香港共享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于2018年在香港成立,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小而美”的公益医疗卫生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人道主义援助。近日,基金会与东帝汶卫生部正式签署“直接饮用水项目”合作备忘录,未来一年将向当地医院、卫生所、教堂捐赠100台直接饮水机,并提供日常维修保养。

“小而美”项目受到共建国家民众热烈欢迎

白内障致盲占全世界视障病例总数的一半,影响全球近18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的中低收入国家,失明率比高收入国家多出八倍。

对于香港等发达地区而言,白内障并不是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医疗资源不足、交通基建不便的地区,白内障病患很容易因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导致失明。”基金会总干事陈英凝说到。

图为基金会在全球完成超过160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

目前,基金会已与五个国家签订备了忘录,计划在2022至2027年间,在老挝、柬埔寨、吉布提、塞内加尔及毛里塔尼亚,完成37500宗免费复明手术,协助当地全面消除因白内障致盲的积压病例。

除开展白内障手术援助外,基金会还开展了传病媒介疾病防控、灾害应急健康风险管理、国际合作及社区知识转移等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2024年,东帝汶成为基金会在全球启动针对虫媒病计划的第一个国家。

基金会向东帝汶捐赠防蚊物资,包括快速检测包、蚊帐、灭蚊灯、苍蝇纸等,旨在通过早期诊断、灭蚊、预防、保护和教育措施多管齐下,全面控制当地登革热的传播。在今年全球登革热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东帝汶的确诊个案不升反跌,今年1至8月录得的确诊个案,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其中首都帝力的感染个案较去年下降了46%。

培训与教育增强项目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开展以来,医疗队除了帮助患者重见光明外,他们也会在当地给予医护人员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检查眼睛是否患有白内障。

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11月,基金会与广西医疗队到柬埔寨波罗勉省的Kanh Chriech地区义诊,为村民检查眼睛,同时给当地的12名医护人员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检查眼睛是否患有白内障。今年6月,团队再次前往Kanh Chriech地区义诊时发现,当初参与训练的医护人员,已经能够熟练地为病人测量视力和眼压,并进行白内障筛检。

当地医护人员洽娜表示,在接受过训练后,她已经掌握好整个筛检的流程,也发现愿意到医院接受眼睛检查的病人越来越多。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病人们的认可,让她倍感欣慰。

此外,为给对人道救援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机会走出去与世界接轨,亲身参与人道救援工作,提升其对国际人道援助的认识,培养未来人道救援工作者,基金会还开展了“青年发展项目”,截至2024年10月23日,基金会已经组织了27场教育讲座,超过5700人次参与。

“我们希望可以搭建一个桥梁给年轻人,中国内地的年轻人、香港年轻人、海外对中国有热心的年轻人,都可以一起工作。”陈英凝希望基金会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都可以为自己国家贡献一点力量。”

建立有效沟通 克服文化差异

克服文化差异,与受援国家官方和民间建立有效沟通是基金会摸索出的项目开展方式。基金会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让当地中资企业加入慈善力量。基金会在不同项目国开展项目时,会先与受援国签订合作备忘录,再到内地找合作省份。确认双方合作后,便安排物资及手术车,而团队也会到当地调研,寻找驻地并安排膳食方案,有时更要为医疗团队聘请厨师,确保团队及医疗队的饮食健康。

另一方面,聘请当地人作为桥梁。除了在工作时为团队翻译,也会协助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医院职员、病人等进行交流。

基金会的医疗援助项目为内地与香港的民众提供了参与平台,实践民心相通的相关工作。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也将持续了解“一带一路”国家遇到的医疗卫生问题,如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金会也会迅速提供医疗援助和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