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海上丝路贸易指数如下:进出口贸易指数为182.69点,环比下跌0.63%,同比上涨5.94%;出口贸易指数为214.27点,环比上涨1.76%,同比上涨12.46%;进口贸易指数为150.54点,环比下跌3.9%,同比下跌2.27%。
10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70万亿元(人民币计价,下同),其中出口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进口1.51万亿元,同比下降3.7%。1至10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36.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20.8万亿元,增长6.7%;进口15.22万亿元,增长3.2%;贸易顺差5.58万亿元,扩大17.6%。
10月份,我国出口稀土4753吨,进口9471吨,进口量为出口量的1.99倍;1至10月累计出口稀土47689吨,进口111960吨,进口量为出口量的2.35倍。从价格上看,1至10月进口稀土平均价格为85.3元/千克,出口“稀土及其制品”平均价格为207.9元/千克,出口均价是进口均价的2.44倍。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稀土生产大国,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相关产业的规模、技术、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国2004年稀土产量达到9.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4%,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却未能带来相应的定价权,稀土出口单价仅相当于1990年的1/3。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3.6%,但却停止了其境内的稀土开采。当时,我国国内稀土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参差不齐、缺乏监管、无序竞争,在低廉的开采成本和忽视环境代价的情况下,我国稀土的出口价格甚至低于其他国家的开采成本,其他国家选择停止开采本国稀土,大量进口中国的廉价稀土。由于稀土资源的开发过程较为粗放,我国稀土储量在全球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5年,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开始禁止“稀土原矿”出口,并大幅上调了稀土的出口税。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对稀土生产实行指令性规划,并开始减少稀土出口。2010年,我国又将稀土出口配额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并再次提高了出口关税。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指出,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我国已建立了起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等领域开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独有的采选工艺和先进的分离技术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10月,稀土行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所有稀土产业要整合进六大稀土集团——中铝公司、北方稀土、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南方稀土。2021年末,第二轮稀土集团整合开始,六大稀土集团进一步整合成四大稀土集团,国内稀土供应格局进一步得到优化。
在政策调控的同时,我国稀土领域的研发水平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我国拥有稀土领域的全产业链,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在稀土萃取、分离、提纯、冶金、电化学、催化材料、发光材料、电子行业等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23年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公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修订版。在目录的禁止出口部分,新增了稀土的提炼、加工、利用技术: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生产技术;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备技术;稀土硼酸氧钙制备技术。在限制出口部分,增加了稀土采矿、选矿和冶炼等相关技术。
在逐步掌握稀土产业关键技术的条件下,我国增加了从国外进口稀土原材料的规模,并出口深加工产品。广义上稀土产品包含稀土原矿、稀土精矿、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属及其制品,在统计口径上比较复杂。2018年我国进口了4.14万吨稀土氧化物及氧化物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2019年至2023年,我国进口稀土氧化物及氧化物当量分别为4.1万吨、5.2万吨、7.57万吨、7.67万吨、10.91万吨;同期我国出口稀土氧化物及氧化物当量分别为4.63万吨、3.54万吨、4.89万吨、4.87万吨、5.23万吨。在整体趋势上,我国已经加强了对境外稀土资源的利用,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
从进口渠道来看,我国从世界各地采购不同类型的稀土产品。混合碳酸稀土主要从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进口;混合氯化稀土从越南进口;未列名氧化稀土(海关分类)从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进口。另外,2024年1-10月稀土原矿共进口了4.75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了4.69万吨,占比高达98%。
从出口目的地看,2024年1至10月,我国稀土产品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有日本、美国、荷兰、韩国、意大利等。其中,对日出口1.37万吨,占比29%;对美出口1.15万吨,占比24%;对荷兰出口0.61万吨,占比13%。可见,美国既是我国稀土原料的重要来源地,也是我国稀土产品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中美两国在稀土领域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
稀土下游应用主要为永磁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抛光粉和冶金材料等,永磁材料在全球稀土消费领域占比最高,约26%;其次为石油硫化裂化等稀土传统应用催化材料占比达到17%,储氢材料和抛光粉分别达到15%、11%。新能源汽车是永磁材料消费增长的最大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升,2025年预计带来超过6万吨的钕铁硼材料需求增长。此外,变频空调、风电机组、轨道交通的牵引电机对永磁材料的需求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我国稀土产量为世界第一,但由于新兴产业对稀土材料的需求规模巨大,未来我国稀土资源的进口量仍将快速增长。(董雪兵 周伟,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