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创始人兼执行主任曼吉特·克里帕拉尼发表题为《中印应互相学习借鉴》的文章称,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两国人口都超过14亿,在国内和国际问题上有着共同关切。在国内,两国都寻求创造就业、发展教育并为其公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对外,两国寻求在多边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印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更好地了解彼此十分必要。
两国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大国(两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7%),中国和印度都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改善民生。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意味着他们的步伐不同,方法也不同。
改革、纪律性、长远思维和规模化推动中国经济大幅增长。中国早在1978年就开启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后者有力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潜力彻底释放,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正是40年来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坚持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具有显著优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决策部署被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从而在体育领域和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强调规模化理念,以规模化的方式思考、规划、构建和实施相关政策。从学校到工厂再到城市,从高速公路到港口,中国掌握了规模化的精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大幅提升。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各方合作开展了3000多个务实项目,拉动近一万亿美元投资。
中国注重培养人才,博士数量大幅增加。从1978年,中国首批18名博士生入学,到2022年,中国已有博士生5.6万人,仅次于美国的7.1万人,而印度仅有2.8万人。中国还加快培养国际组织人才,选拔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为应对新冠疫情、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中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公共交通、建筑和竞技场都是宏伟、壮观的。中国的马路越修越宽,高速公路、立交桥、城市环路,越来越笔直宽阔。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混凝土道路和多层建筑日益常见。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崛起,2023年超越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印度也制定了类似发展政策,但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不平衡的道路,经常犹豫不决,对错误过于宽容。在规模化、长期规划和深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印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学习。 (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