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雅加达分社记者 陶方伟
印尼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印尼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印尼市场,对本土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中企主导的职教培训成为解决印尼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企主导的职教培训模式与实践
在位于雅加达穆罕默迪亚大学内的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学生们正围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设备进行操作训练。这座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雅加达穆罕默迪亚大学共建的鲁班工坊,采用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
“在自动化行业,PLC真的非常有用!”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伊斯玛·娜比拉一边调试控制面板,一边说,“特别是在电气产品制造领域,它能紧跟时代发展,在工厂、机场等场所都有广泛应用。”
随着中印尼两国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资企业进入印尼市场,对本土化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印尼双方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从最初的“丝路工匠”培育坊,到如今的印尼鲁班工坊,打通了学习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印尼鲁班工坊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中企海螺水泥在职业培训、就业对接、人才共育等多领域同鲁班工坊持续深化合作,为服务中资企业、推动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示范样本。海螺水泥印尼区域总经理助理秦栋说:“企业最缺的就是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本土化人才。”
受益于鲁班工坊培训的阿斯特丽德·博考表示,在印尼鲁班工坊,她不仅学会了中文,还掌握了先进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她入职海螺水泥的一家印尼分公司,从供应部核算员做起,如今已成长为公司中坚力量。
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助企成行”到“与企同行”,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两驾马车”。2012年,海螺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省投资兴建了海外工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企业走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服务到哪里的宗旨,经过多年筹备,2019年正式设立芜职印尼海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依托该中心每年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印尼雅加达市进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共建实验实训室,为企业外籍员工及当地民众普及中国文化,提供汉语及职业技能培训。
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拓展企业对外发展空间,才能让中国发展“红利”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办好“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应主动作为。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求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此过程中,中国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专业性更显优势,这就要对接“世界一流”标准,主动接轨国际体系,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经验,重塑专业建设理念、再造专业建设流程、完善保障体系与支撑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准,通过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充分输出高职教育优质资源确立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培训模式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升
中企主导的职教培训为印尼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推动了印尼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通过共建课程、开发教材和培训教师,印尼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职教培训为中资企业培养了大量本土化技能人才,缓解了企业用工荒问题。雅加达穆罕默迪亚大学校长马蒙·穆罗德说:“通过与中国院校、企业的紧密合作,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2月底,印尼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占地近300平方米,设有“电气成套”和“智能产线”两大功能区的现代化教学中心,为印尼培养更多电力与自动化领域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我们期待以鲁班工坊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同中国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印尼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马蒙说。
职教培训为中印尼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了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培养本土化人才,中资企业在印尼的投资项目能够更高效地运营,同时也促进了印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企主导的职教培训不仅为印尼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也为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双方将继续深化“鲁班工坊”等合作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和专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共建职业教育标准和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印尼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中印尼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两国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随着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实现更广泛的合作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