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谯城区:科技赋能 故都添新翼

2025-04-24 23:17   谯城区委宣传部  

无人农场、数字化车间、机器人分拣、大健康产品研发……近年来,有商汤故都、曹魏故里之称的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新质生产力在工业、农业等领域持续跳动,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新质生产力之歌。

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检查产品质量。

无人农场“解锁”智慧种田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日前,在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农场主焦瑞站在地头,在手机上的APP轻轻一点,田里的喷淋设施便开始给小麦浇水,智慧农业的模式立竿见影。

无人农场的无人机正在进行田间作业

该无人农场于2021年6月建立,以“大、物、移、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支撑,以农业智能装备(机器人)为手段,以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为目标。实现了耕、种、管、收作业过程中对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播种机进行远程控制,可以设计线路让无人驾驶机械自主作业,做到无人化、少人化作业,解放劳动力,减少人工成本。

焦瑞正在调试无人农场的喷淋设备

“我的农场流转了1000多亩地,现在农场采用无人植保机和新式收割机、拖拉机,再加上肥水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的智能加持,人员成本减少了,效率更是大大提升。”焦瑞说。

焦瑞说,无人农场安装了虫情监测系统,可时时掌握虫的种类、数量,数据传输至后台指挥中心,并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同时,还设有田间气象站,对土壤进行物联网监测,可实时掌握田间土壤的湿度、温度和风速风向及天气情况。“无人农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农民种田不用下地,而是通过物联网掌握作物的长势,随时进行田间管理。”

据了解,无人农场设立了信息化指挥中心,通过指挥平台可以提升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的主力军和综合平台独特作用,实现从农机托管向全程托管的转变,同时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进一步开拓作业市场,探索合作社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机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谯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促进经济作物和重要农产品的提质增收提供有效支撑。

机器人变身移动发货员

在谯城经开区的安徽康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成品仓库,整齐划一的货架上摆满了中药饮片。与其他药企的货架不同的是,这里的货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随时随地不停地在“走动”。背起货架的就是这个车间的新成员——机器人分拣员。

“别看这台机器人体量不大,能量却很大,它一次能背起1吨多的货物。”该公司副总经理段体斌指着眼前一个橙色机器人介绍,他们采用了智慧管理系统,整个公司从原材料购进到成品出库,每一道流程都通过电脑系统进行控制,使用机器人以后,大大提升了发货效率。

康和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把货物自动运送到分拣员面前

仓库工作人员孙畏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我们采用人工发货,接到订单后,我们要靠双脚去找到每一个品种,然后一点点搬到打包处,最后再一点点打包。现在有了机器人以后,机器人代替人工跑腿,它可以迅速运动到每一个品种的货架跟前,然后背起整个货架到打包处,我只需要取走相应的数量,然后机器人就把货架又送回指定位置。以前100个品种、5吨货,人工需要一天才能完成发货,现在有了机器人,2个小时就能完成。”

据了解,该公司常年在库品种超过700种,品规达1200种。目前共使用30台机器人,日均处理订单能力可达1500单,日出库量可达50吨。

使用机器人分拣只是该公司智慧管理的一个环节。

机器人接收订单的地方,就是该公司搭建的智慧管理载体——中医药工业互联网平台。

该平台包括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以及经营分析柱状图。这些数据实时收集,为管理层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使用该平台后,公司订单处理周期由原来的3天缩短至现在的1天,客户满意度提高了40%,极大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道环节通过平台可自动抓取数据,订单、采购等相关派单也可以通过平台秒批秒办,中间节省了大量环节和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段体斌说,有了智能工业化的工具,企业的销售额逐年上涨,去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

小瓶盖撬动亿元大产业

一个小小的酒瓶盖可以撬动亿元产业,这是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创造的“神奇”。

日前,在位于谯城区古井镇的联鹏瓶盖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一角有一台恒温恒湿试验箱,只见科研人员把一个瓶盖拧在酒瓶上后放进去,不一会儿便显示了试验结果。工作人员介绍,这项试验是为了确保瓶盖在零下24℃至60℃之间瓶盖依然“安然无恙”,确保酒的品质不受影响。

小瓶盖里也有大科技。

作为长期与安徽古井贡酒、山西杏花村汾酒等白酒龙头企业合作的瓶盖生产企业,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技术研发,着力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全自动化生产设备随处可见,这些新式设备代替人工,不仅确保产品质量更加上乘,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一个瓶盖,一般要经过4-16道工序,以前生产一批瓶盖需要30多个人忙活5天,现在只需要6个人干两天。”该公司生产部部长段运东指着车间里随处可见的数字化工厂智慧看板告诉记者,从2023年起,公司全面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生产效能,成效非常明显。

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检查产品质量

该公司数字化转型围绕生产全流程,涉及生产计划、生产作业、生产监控、质量控制和仓储物流5大核心业务场景展开。通过搭建管理系统,借助数字化工厂智慧看板实现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监管,让数据抓取更便捷,企业管理更高效。“比如我们的机械臂,以前没有这样的设备,一人只能操作一台老式设备,现在一人可以同时管理5台设备,产能翻了多倍,也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每天机械臂的生产量会自动输送到智慧看板平台,这样就实现了工作量的自动计数。”段运东说。

据统计,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企业年新增营业收入6000万元,人员相对减少40%,人均效率提升15.8%;产品合格率由98.2%提升到99.6%。

这些成绩的背后,则是企业科研投入、设备更新、数字管理系统运用等综合发力的结果。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景义说,公司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技术研发,30多名研发人员每年研发产品达90多款,目前获得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被评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从产品设计、研发、注塑、组装到除尘,所有的生产环节都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数据可实时抓取,现在每天的生产量可达60万只,年产值达1亿多元。

大健康产业竞逐新赛道

在中医药、白酒等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谯城区在大健康产业中也探索出了新赛道。

在谯城经开区的盛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公司行政人员许大伟拿起一款植物饮料说,当下像沙棘原浆、益生菌咖啡和冻干粉这类产品特别热销。

盛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查看产品情况

“我们现在围绕大健康产业的赛道前行,在传统花茶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先后研发了代泡茶、代餐粉、植物饮料、压片糖果等大健康养生产品,品种达1000多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年产值达1.7亿元。”许大伟介绍。

近年来,谯城区紧紧围绕医药健康、超硬材料等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谯城建立离岸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开创“研发在域外,转化在谯城”新模式。2023年,首批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落户谯城(全省9家,皖北唯一)。2024年,宏信药业等3家企业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省级科创平台达17家、占全市比重45%;振谯花茶大健康产业加速器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家、占全市比重39.1%。此外,集“产研创服”为一体的“谯科创谷产业园”正加快建设。

在2024年市对县区考核的10项指标中,谯城区9项指标居全市前2位、1项指标居全市第3位;连续两年上榜“赛迪创新百强区”。

谯城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张赵玉表示,下一步,谯城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把应用型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布局未来的产业,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互促并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有中生新”。聚焦全区中医药、白酒、食品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老树发新芽”。

快评: 用“新”开辟 经济增长新空间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工业革命时的蒸汽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每一次科技突破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重塑着产业格局。

科技创新为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谯城区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局限,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无论是智慧农业,还是工业生产,智能制造技术让各个领域实现自动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能,还降低了成本。同时,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投入与政策支持。随着政府对科研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将鼓励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打造出更高能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刘景侠、曾莹莹/文  陈显锋/图)刘景侠、曾莹莹/文  陈显锋/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