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地球”网全球见证独立顾问陈渝发表署名文章称,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制定《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企业在海外的行为与其环境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指南》受到学术机构、智库和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国致力于引导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责任的标志,并将有助于支持中国在2021年提出的在发展中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承诺。
文章认为,要把这些进步理念转化为切实的企业实践,仍面临一些障碍。《指南》涵盖范围广泛,但细节不足。它只是概述了原则,并未涉及具体程序——缺乏执行手段、问责机制或明确的衡量标准。实际上,这使得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自行决定是否合规。此外,《指南》没有提供明确的激励措施,也没有与融资渠道、许可优势或者声誉效益挂钩。
专家认为《指南》代表了中国对绿色海外投资的最高级别政策承诺。它们提供了一个政策信号、共同基准和道德权威,监管机构、投资者、民间社会和企业都可以参考。即使在东道国无法直接强制执行,《指南》也代表了中国对负责任的海外投资最明确的承诺。
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目标的潜力,就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监督措施和实用工具。只有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并监督落实,通过一种既尊重东道国主权又不留下监管真空的模式,才能将愿望变为现实。
首先,强化落实的就是透明度建设。尽管国际社会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提高,许多中国海外项目目前仍未实质履行报告义务。在这方面,生态环境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可以展开合作,从而发挥关键的补充作用。
其次,要求企业就重大环境或安全事故及时向国内主管部门、中国驻外使馆及东道国监管机构进行报备,并发布经核实的处置报告,阐明事件影响、补救措施以及防范预案。这些方式有望消除目前中资企业大量海外活动的监管盲区,同时尊重国内机构的职责分工。
再次,需要充分重视社区组织的参与度。与金融或所有权监管不同,实质性的社区参与是环境治理的核心所在,对于因当地执法薄弱、磋商程序不透明而易引发冲突的海外项目尤为重要。
总之,《指南》为中国强化其在全球公正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起点,应加强执行力度,推动真正的变革。推动《指南》落地实施是一次良机,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化承诺为行动,与东道国社区、投资者以及国际伙伴建立互信,并在定义负责任的全球绿色发展方面展现出真正的领导力。(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