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 吕光一
阿富汗矿业部门近日宣布,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中冶集团)就梅斯艾纳克铜矿的勘探开采合同续签15年。此前,由于基础设施缺失、考古遗址争议以及当地政权更迭等原因,这一世界级铜矿的开采已陷入长达17年的停滞。
图为阿富汗世界最大的艾纳克铜矿正在重建之中。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已成为中国矿企“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根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GAI)与陆家嘴金融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GFDC)联合发布的报告,2024年矿业占“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投资总额的17.6%。中资矿企的海外投资达到214亿美元的新高峰。业内人士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矿企“出海”需重视采矿作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细化前期评估、提升采矿技术水平并增强国际舆论应对能力。
舆论再起
8月初,阿富汗艾纳克铜矿项目的进矿道路竣工通车。在这一中阿矿业合作的旗舰项目经历漫长等待、终于步入快车道之际,西方媒体和政客再次就中资矿企如何处理采矿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发起舆论攻势。
美国政客扎尔迈·哈利勒扎德近日在社交平台X上声称,阿富汗将把1430件艾纳克遗址的古文物转移至喀布尔,以“为中国企业的铜矿开采扫清道路”。他表示,艾纳克遗址曾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城市,“过去和现在都有更好的方案既能保护遗址,又允许开矿”,并炒作称阿富汗将因此失去一个“堪比庞贝古城”的巨大旅游潜力,称其为“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其妻子谢丽尔·贝纳德也声称,此举可能是“毁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遗产”。
对此,阿富汗文化部门回应称,艾纳克铜矿发现的1430件古代文物已被移送至喀布尔,包括陶器、金属、玻璃、石头、骨头和木制品等。在完成清理、修复、保护、鉴定和建档之后,这些文物将移交至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进行永久展示和保护。
扎尔迈·哈利勒扎德曾多次就艾纳克铜矿文物保护问题发声。2025年7月,他公开呼吁美国应在阿富汗矿业领域“对抗中国企业”。英国《卫报》此前指出,其曾借助文化保护平台影响矿业投标环境,相关行为具有明显的策略性。
陷入僵局
艾纳克铜矿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东南约25英里处,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未被开发矿床之一,储藏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2008年,中冶集团与江西铜业击败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八家竞争对手,联合竞得艾纳克铜矿100%的经营权,合同期限为30年。该项目于2009年7月9日正式开工。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该项目是当时中国在阿富汗的最大投资项目,预计总金额超过40亿美元。
与此同时,艾纳克也是阿富汗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拥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佛教遗址、数量庞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及众多古代文物。2012年5月,中资矿企在勘探铜矿时意外发现一座建于2600年前、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寺庙遗址,其中出土超过150尊珍贵佛像。
根据中冶集团与阿富汗政府达成的非正式协议,考古学家获得三年时间进行考古挖掘。但当地部分考古学家认为,三年时间不足以完成全面保护,“十年时间也不多”。围绕文物保护与铜矿开发之间的矛盾,阿富汗国内及西方媒体持续提出批评,导致铜矿开采陷入僵局。
为在开采与文化保护之间取得平衡,2023年12月,阿富汗政府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就地下采矿达成一致。经过多年等待,艾纳克铜矿项目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尽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将大幅增加中方项目成本,但此举可有效保护佛塔、壁画、雕像等文物,体现出中资矿企对文物保护的尊重与担当。据阿富汗黎明新闻网报道,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将于2025年年底在艾纳克矿区启动铜矿开采工程。
重新出发
回溯历史,早在中资矿企获得艾纳克铜矿开采权之前,已有国际考古团队对该地区文物遗址进行挖掘,确认其历史价值。有观点认为,中资企业在竞标前未充分评估文化、历史、自然及社会等方面潜在风险,也未制定相应预案,导致项目风险显著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矿企“出海”的重大关切之一。因文化遗产保护导致矿产开发受阻甚至停滞,并非中资企业独有遭遇。例如,加拿大矿业公司Gabriel Resources于1999年获得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区金矿开采权,但因对古罗马矿坑景观的影响,该项目引发全国性抗议,于2013年被叫停。2016年,罗马尼亚政府将罗希亚蒙塔讷列为历史遗址并申报世界遗产,意味着该地禁止任何采矿活动。近年来,加拿大矿业公司多次通过法律手段申请国际仲裁向罗马尼亚索赔,但未获支持。
在漫长的等待中,中资矿企持续探索矿产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除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外,中国还不断加强与阿富汗在文化考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自2022年以来,中国多次举办阿富汗考古和文物保护研修班,已有近百名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来华学习。中国专家也赴阿富汗开展联合考古工作。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朱永彪教授认为,尽管中阿双方就艾纳克铜矿开发与历史遗迹保护协商出可行方案,但国际社会仍存在潜在舆论风险。例如,美西方国家可能炒作所谓“中国掠夺阿富汗矿藏”“破坏阿富汗文物”等论调,这些基本都在预料之中。
业内人士建议,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面对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中资矿企应改变以往“只做不说”的习惯,提升国际形象管理、国际传播及国际公关能力,全面展示中国矿业企业在资源开发、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东道国做出的贡献,破除国际舆论偏见,打造世界一流、负责任企业和全球优质雇主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