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城市展现领先优势

2025-09-30 11:12   新华财经  

9月29日,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指出,城市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看不见的软环境,对于营造产业创新生态至关重要。

《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合肥、西安创新基础较好,尤其合肥与西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程度深,创新实力处于“领跑”地位。

深圳完善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机制,出台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科技计划体系,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陆续发布,鹏城实验室在一体化算力网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深圳综合平台中试线建成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入驻。

与此同时,合肥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十强。2024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跻身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三年晋升37位,连续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合肥不仅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投入,还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攻坚”等方式,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研发平台方面,上海、重庆、广州、北京、武汉等城市在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设等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报告》强调,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得益于雄厚的产业基础、经济活力和较高的战略定位,极具人才吸引力。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四城提供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人才激励、人才管理政策,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

武汉、成都、重庆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柳州、常州、长春以较高的生活成本“竞争力”展现人才聚集潜力。

《报告》提出,智能制造水平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长春、深圳、上海、重庆、西安等城市在汽车产业链上集聚众多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其中,长春在汽车产业链上集聚众多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是其深厚产业根基、地方政府强力推动,以及龙头企业示范引领等多重优势叠加共振的结果。

《报告》显示,深圳依托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聚集了海量传感器、芯片、控制器、通信模组、显示屏、精密结构件等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企业。深圳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在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研发补贴、示范应用等方面给予汽车产业链企业大力支持。

《报告》认为,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合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不断跃升。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于2025年8月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该工厂通过每秒采集实体工厂30万条数据,实现与数字“孪生”工厂实时联动,通过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汽车生产中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个流程的全面自动化与数字化。

在智能网联方面,《报告》指出,试点示范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技术瓶颈、破解政策难题、实现商业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创新孵化平台。广州、上海、重庆、北京、深圳等城市创新生态好,试点探索水平高。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工信装备工程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编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指标科学量化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产业布局、企业创新提供价值参考,助力提升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徐丹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