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多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凸显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优势

2025-09-30 11:13   新华财经  

9月29日,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显示,深圳、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在核心技术突破、头部企业集聚与完整生态构建等方面优势显著,以制造与创新双核驱动,展现产业“领跑者”的硬核实力。

聚焦“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目标,深圳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实现全链领跑。目前,深圳已构建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拥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700余家,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开展“超充之城”建设……在政策与立法保障下,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并实现测试道路“全市域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截至今年5月,深圳已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达2101公里,发放了全国首张L3高快速路测试号牌、全国首张自动驾驶微型货车测试号牌,累计向20家企业发放测试示范通知书1170张。

相较于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上海作为国家重点汽车零部件配套和汽车生产基地,在我国的汽车产业版图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报告》指出,上海目前已经搭建起“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的产业格局,即“4个智能制造集群”“N个工业服务集群”,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国际交流、文化生活和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延展汽车价值链与生态圈,形成“人、产、城”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上海进一步向智能网联领域发力。今年,“上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在嘉定区揭牌,《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发布,一系列战略布局沉淀为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硬实力。

上海目前已形成“上游三电系统—中游整车制造—下游车联网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上汽、特斯拉、雷克萨斯等9家整车企业和6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累计开放超1500条、近28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截至2025年6月,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80万辆,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

北京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已形成“技术研发-场景测试-规模量产-生态构建”的创新闭环,拥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三个国家级汽车领域创新中心,初步形成由整车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生态。

合肥则以系统思维布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产业链条,以“整车为王、以整带零”的思路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

《报告》显示,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造车新势力、央企和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集聚发展。

以整车规模效应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合肥加强核心零部件企业招引培育,已先后培育国轩高科、巨一科技、常青机械、汇通控股等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等,以及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康宁车载玻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接连落户合肥。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工信装备工程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编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指标科学量化,助力城市精准定位自身产业发展阶段,为政府决策、产业布局、企业创新提供价值参考,提升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最终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阮步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