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调查中澳研究交流与签证申请情况

©原创   2025-10-31 11:22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

原文标题:In Transit: Australia-China Research Mobility and the Visa Experience

中文摘要: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罗震(James Laurenceson)等人在《澳中研究交流与签证体验》一文中指出,尽管澳大利亚在资源和规模上有限,但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知识创造方面仍处于全球前沿,而中国籍研究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机构毕业的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才中,超过半数曾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然而,近年来,这一人才流动渠道在申请澳大利亚入境签证时似乎面临更多困难。

为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于2025年8月28日至9月19日开展了一项调查,对象为已申请或正在申请赴澳攻读研究生或从事研究相关签证的中国公民。调查共回收371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受访者大多来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其中工程与技术类占比最高(66%),基础科学和生命及医学科学各占12%。从申请身份来看,博士研究生占57%,访问学者占24%。签证类型方面,学生签证占60%,临时活动签证占39%。

在资金来源方面,受访者在澳学习或研究经费主要由机构提供,其中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42%)和澳大利亚接收院校(38%)是两大主要来源,显示出中澳科研人员流动具有高度组织性。自费申请者比例极低,仅占7%。

调查进行期间,78%的受访者仍在等待签证审批结果,21%已获批,仅1人(0.3%)表示被拒签。

高达84%的受访者认为签证处理时间对其学习或研究计划造成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延迟入学(59%)、个人或家庭生活受干扰(16%),以及错失学术或工作机会(11%)。

此外,约60%的受访者曾因签证处理时间过长而考虑转向其他国家学习或研究,但大多数人最终仍计划选择澳大利亚。

调查结果强调,保持审批标准的透明度,并向申请人清晰传达审批预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编译:潘立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