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海湾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W·威尔逊(Michael W. Wilson)发表题为《华盛顿除外:非洲、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形成新的贸易中心》的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对非政策已从软实力接触转向更具交易性与疏离感的姿态。美国外交政策明显降低了非洲的优先级,削弱了其在非洲大陆的形象与影响力。此外,美国通过裁撤对外发展机构、取消援助拨款,进一步破坏了与非洲的经济关系。2025年8月,美国对22个非洲国家加征15%至30%的关税,损害了各国对美国的信任,使其被视为不可靠的贸易伙伴。
美国的疏离为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在非洲扩大影响力创造了机会。这些国家提供的资金通常不附加如美国那般严苛的政治条件。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正积极投资非洲的能源、农业、矿产和基础设施;中国扩大了对关键矿产和道路建设的投入;俄罗斯则将其投资与贸易集中在萨赫勒地区的采矿行业。对非洲各国政府而言,这一趋势传递出明确信号:如果美国不再重视非洲,其他国家已准备好取而代之,提供贸易与投资支持。
非洲已成为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重点关注区域,它们致力于推动整个非洲大陆的贸易发展。针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中国对来自20个非洲国家的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此前已有33个非洲国家享有中国市场免关税准入。2024年,中非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预计在当前形势下将继续增长。其他合作伙伴也纷纷行动,力争成为非洲首选的贸易对象。
除直接贸易外,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也在积极推动非洲区域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肯尼亚和加纳等国建设了公路与铁路;迪拜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开发了非洲12个港口,包括近期在塞内加尔和刚果的投资;沙特的Vision Invest向昇非一体化产业园(Arise IIP)注资7亿美元,该工业区开发商在非洲14个国家开展业务;卡塔尔航空则致力于卢旺达布格塞拉国际机场的现代化改造,旨在将其打造为东非地区的航空枢纽。
这些国家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战略日益互补,多个大型铁路项目正在推进,将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联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一条向东延伸的贸易走廊逐渐成形,构成连接非洲内陆与海湾港口、印度洋乃至亚洲市场的新商业动脉。
海湾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也延伸至能源领域,展现出务实合作的潜力。面对南非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主导开发红石光热电站,中国山东电建三公司负责其工程、采购和建设。这一合作体现了两国如何整合资金与技术能力,共同开拓非洲市场。
关键矿产方面,铀和稀土可为多边合作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均对用于核能开发的铀资源表现出兴趣。它们可共同构想一条资源与贸易走廊,从富含铀矿的尼日尔和马里,经乍得与萨赫勒地区,延伸至非洲之角,最终将这些矿产输送至海湾港口,进而对接亚洲与欧亚市场。
尽管存在这些并行努力,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仍需加强协作,超越当前碎片化的投资方式。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可将重叠项目整合为统一框架,提高整体连贯性,进一步巩固非洲正在形成的东向贸易走廊。
总体而言,非洲的贸易与投资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美国通过加征关税、削减援助和削弱外交参与逐步减少在非洲的存在,一个由东方国家组成的群体正积极填补空缺。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实施独特而互补的战略,更注重基础设施、物流体系和资源型伙伴关系,而非传统援助与政治附加条件。一幅由海湾港口、中国承建的铁路和俄罗斯支持的矿产走廊构成的互联网络,正在非洲大陆逐渐成形。这一协作态势表明,一个横跨非洲、海湾地区与欧亚大陆的新贸易中心正在形成。在不断演变的国际秩序中,非洲有望通过合作伙伴多元化与基础设施扩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编译:潘立华、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