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际和安全事务研究所近日发表德国发展与可持续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航伟(音译)一文《中非合作论坛2024:从大型基础设施交易转向规范的中国力量》。作者在文中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中非关系发展的具体目标。全文综述如下:
中非合作论坛强调了中非关系近期的两个趋势。在经济合作和融资方面,中非合作论坛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转向“小而美”项目。此外,中非合作论坛展示了中国如何日益提升在非洲的话语权,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是非洲国家的潜在榜样,并提出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是西方援非替代方案的论述。
“中国现代化”为非洲提供另辟蹊径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调整了对非基础设施融资策略,从大型项目转向更多“小而美”的方案。提供资金总额包括约300亿美元信贷、100亿美元援助及同等数额的中国企业投资,尽管提供的资金总额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依旧有力回应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
过去,中国重点支持如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但现在强调规模更小、更具针对性且具有经济可行性的项目,同时注重环保与社会发展。作为新策略的一部分,《行动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施1000个“小而美”项目,如“鲁班车间”职业培训和技术人员培养,以及推广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菌草技术”。然而,实施小型项目可能需要更多的行政工作,且可能会给那些依赖大额贷款来填补基础设施缺口的国家带来限制。
“中国现代化”作为中非合作的核心理念,在中非合作论坛中被频繁强调,旨在为非洲提供一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行动计划》详细描述了中国将在反腐、农业、技术转移、脱贫及农村发展等领域与非洲共享其现代化经验,并宣示了传授“治理经验”的意图。
为传播其现代化模式,中国通过党政交流、媒体互动及各类培训项目等方式构建宣传网络。作者强调,《行动计划》中的相关声明不是空谈,而是有可能付诸实施的——中国相关方面正在持续积极争取影响力与知名度。
共同的过去、共同的未来与中方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已进一步明确了其与非洲合作的定位,将其视为不同于西方的合作模式。中非合作论坛的新规划紧密贴合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工业化、农业、安全、贸易、投资、就业及脱贫等关键领域。该论坛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议程,反对意识形态对立,倡导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以更好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
中国强调与非洲拥有“共同的过去”与“共同的未来”,旨在确立自身为非洲首要合作伙伴的地位,并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做出多项承诺,致力于深化与非洲政商学媒各界精英及民间社会的关系。随着非洲决策者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标准与实践,这些努力可能增强中国的规范主导地位及话语权。
在本届论坛上,众多非洲领导人物及商业精英积极肯定中国发展模式,反驳有关“债务陷阱”的指责。尽管债务宽免是非洲长期关切的问题,但中国并未广泛减免债务,而是着眼于资本的海外投资。同时,中国呼吁发达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承担起责任,协助非洲缓解债务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后论坛时代:如何缓和而非加剧地缘战略竞争?
早些年,中国在非洲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援助、发展融资、投资及资源获取,而现在更侧重于经验分享。与此同时,西方也在调整其非洲战略,试图以诸如“全球门户”计划等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建立新的外部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为避免加剧地缘战略竞争,中国和欧洲应采取措施促进合作而非对立。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使非洲国家能够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而地缘竞争则可能迫使其“选边站”,阻碍多方间的有效协作。
鉴于非洲国家在债务减免上的局限性,如近期肯尼亚出现的社会动荡,中欧需共同努力解决此类紧迫问题。面对非洲大陆的重大发展挑战,对抗性的策略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编译:胥润萱、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