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25日刊登题为《苹果公司应在电动汽车方面汲取中国经验》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过去一年里,美国电动汽车行业一直在后撤。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公司缩减了扩张计划,并在电动汽车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实施裁员。分析人士预计特斯拉公司2024财年的净利润将大幅下滑。就连苹果公司也放弃了其耗时10年斥巨资研发突破性电动汽车的秘密计划。
但在太平洋的另一边,情况却截然不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大约占10月汽车总销量的49.8%。就连来自贸易伙伴的关税威胁也很难影响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雄心。更重要的是,手机制造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汽车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小米公司以销售价格可低至100美元的智能手机而声名鹊起。在苹果公司告诉员工其电动汽车研发计划即将关闭后不久,小米公司推出了它的新能源汽车。
在中国,小米SU7电动汽车标准版的售价为21.59万元人民币。这款车的加速比保时捷Taycan还要快,价格却与在美国购买丰田凯美瑞差不多。该车的热销帮助小米公司超越了第三季度营收预期。自小米SU7发布以来,该公司的股价几乎翻番。
小米并不是唯一走上这条道路的中国制造商。几年前,很少有人听说过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现在,该公司已更名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并与华为合作生产电动汽车。如今,它是中国市值最高的几家汽车制造商之一。
这些合作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苹果公司采取的做法,即严格控制汽车制造流程。根据《彭博商业周刊》今年早些时候的报道,苹果公司坚信最好还是自主生产汽车。
中国汽车制造业则采用了一种更为混合的模式。华为与其他几家主要本土制造商结成了“赛力斯式”的联盟,并将自己定位成智能软硬件和零售专业知识提供商,传统汽车制造商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它们的产品上。小米公司起初也是与北汽集团合作开发SU7电动汽车的。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交换合作伙伴的方式与苹果公司自己开创的模式非常相似。自1998年掌管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以来,蒂姆·库克让这家美国公司不再依赖科罗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工厂,而是转向了遍布各大洲的庞大供应商网络。
这种做法的核心理念是:组装产品利润微薄,但设计产品能赚大钱,所以最好把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以便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该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将其铭记于心的似乎是中国汽车业,而不是苹果公司本身。
这使得苹果公司电动汽车研发计划的失败成为过去十几年来美国产业战略失败的一个缩影。(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