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 陈碧琪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升温,亚洲正成为引领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3月25日发布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度旗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显示,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亚洲的绿色经济正获得强劲的市场驱动,企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形成合力迈出变革步伐。这场涉及几十亿人口的经济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或将催生万亿美元级的市场机遇,亚洲绿色产能的规模化部署需要更多的研发投资、区域合作以及融资模式的创新。
在新能源技术迭代的赛道上,亚洲正在形成领跑优势。报告显示,锂离子电池技术是交通电气化的关键推动者,其全球供应链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主导。与此同时,在印度尼西亚的锂离子电池电芯工厂带领下,东南亚正在进行产能建设,以期在电池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亚洲的绿色氢气产业也突飞猛进,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西亚和南亚也在加大投资。目前,亚洲拥有全球约70%的氢气电解槽产能,随着西亚项目的投产,亚洲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福德士河(Fortescue)的钢铁行业脱碳进程显示出氢气在减排困难行业的发展潜力。
图为博鳌零碳示范区所在地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东屿岛(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绿色转型有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能源署估计,未来十年,清洁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三倍。亚洲已率先布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出口国,印度氢能发展提速,东盟多国正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在亚洲加速兴起,大规模项目正在规划和开发中。绿色发展已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地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增长范式。
然而,技术竞赛使融资缺口进一步凸显,亚洲绿色转型仍面临严峻资金考验。分析指出,尽管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就气候变化做出承诺并采取了行动,但距离《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控制目标仍有巨大缺口,每年仅能源转型融资缺口就超过3万亿美元。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曹莉表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气候融资需求将达到每年6.3至6.7万亿美元;其中亚洲需求占67%,南亚需求最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表示,随着经济增长、电气化水平提升,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或2060年电力能源需求至少是现在的两至三倍。再考虑到新能源设备的使用寿命,未来仅更换设备的需求就是当前产能的两倍。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乎人类的未来,是经济问题,亦是政治问题。张军指出,面对供求不平衡的现实,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更应携手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谋求共赢发展,而非大兴歧视性、保护性政策,动辄以“产能过剩”等借口阻挠科技创新、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亚洲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可以在资金、技术、产能和市场上形成合力,加快形成绿色能源产业链和中长期绿色投资伙伴关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说。
与会专家建议,亚洲需多方募集资金,动员多边机构、公共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私人投资者,以弥合资金缺口。绿色债券、信贷和股权的增长是动员亚洲私人资本的关键途径。亚太地区绿色、社会、可持续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GSSSBs)的发行在2024年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印度成为发行绿色债券的前五大经济体。
与会专家指出,亚洲碳市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结构性挑战并加强互联互通。协调区域标准、加强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的联动以及制定透明的定价机制尤为关键。亚洲有望成为碳交易的核心枢纽,包括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亚洲国家,正在国际组织支持下积极开发《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
“绿色转型需要把握基础设施、跨境碳市场两大战略抓手。地区层面也要充分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优势,为相关资本流动、技术交流、规则制定创造更多便利化条件,汇聚成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强大力量。”张军说。
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晓晨指出,推动亚洲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迈向绿色转型之路需要市场力量的激活和关键技术的支撑这两大驱动力。绿色创新的核心动力来自企业,特别是在技术研发、绿色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及投资方面。例如,比亚迪通过电动车与储能电池推动交通电气化,优衣库采用可回收材料生产服饰,Grab通过共享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展望未来,亚洲区域内绿色技术创新集群的深化协作与技术转移,将进一步释放各国在锂电池、氢能、太阳能和风能等领域的潜力,推动整个区域绿色技术市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