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欧洲新闻网站4月19日刊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主席凯瑟·纳瓦卜撰写的文章,题为《2025年世界遗产日——弘扬中国和平、保护和共享未来的愿景》,内容编译如下:
每年的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也被称为世界遗产日)——都会为人类提供一个神圣的时刻,来反思我们共同历史中的宝贵财富。
从气候变化的毁灭性影响到战争和冲突带来的伤痛,全球历史记忆的守护者正遭受威胁。在这个全球反思的时刻,有一个国家以远见卓识、坚韧不拔和责任担当成为耀眼的典范——中国。
最近,作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BRISD)的主席,我有幸访问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甘肃省——这片土地蕴藏着丝绸之路的灵魂。这是一段深深烙印在我灵魂中的旅程,它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对文明根源的探寻。甘肃对遗产的保护令人叹为观止,从雄伟的莫高窟到古老的商贸之城敦煌,这里不仅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更是关于团结、坚韧与和平承诺的生动课堂。
中国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方式不仅全面,而且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它不仅仅是对砖瓦和壁画的保护,而是守护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千年文明的故事,并确保这些历史经验能够代代相传。
中国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努力提醒世界:遗产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拥有生命力、能够诉说历史的鲜活载体。当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保护遗产时,它就拥有了引领全球发展走向尊重、合作与和平未来的力量。
中国修复数千处历史遗迹并非怀旧之举,而是展现全球领导力的战略姿态。中国将文化与遗产置于外交的重要位置。其背后的逻辑简洁而深刻:当我们欣赏彼此的历史时,就不易重蹈过去冲突的覆辙;当我们学习彼此的韧性时,就能搭建比钢铁更坚固的沟通桥梁。
在这一愿景中,“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条经济走廊,更是一条文化长廊,与古老的丝绸之路精神遥相呼应。它承载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智慧、艺术、音乐、语言以及相互尊重。它生动诠释了一个理念:当不同文明相遇时,如果不是怀着敌意,而是以友好和借鉴的开放心态相待,世界将呈现怎样的美好图景。
本月初,我最近一次访问甘肃,感觉就像前往丝绸之路“跳动的心脏”朝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莫高窟,是人类的伟大成就。那些洞窟墙壁上的每一个笔触,都在轻声诉说着佛教僧侣、波斯商人、中国哲学家和中亚诗人的故事。这些洞窟不仅得到了妥善保护,更受到人们的尊崇。
最让我感动的不仅是这些艺术品,更是保护它们的初衷。中国倾注心血,遵照国际标准保护这些瑰宝,确保全球学者、游客和当地社区都能接触到它们。这证明了遗产保护不仅仅关乎砖瓦建筑,更关乎价值观。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该如何做好保护工作。
在世界遗产日,让甘肃和丝绸之路不仅作为历史概念存在,更成为我们这个分裂世界的道德指引。在这个高墙耸立、不信任日益加深的时代,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份蓝图:共享繁荣,而非孤立自傲。中国不仅教导青年了解自身历史,更邀请世界一同学习。在中国保存的每一处遗产中,都有坚韧的见证;在修复古老寺庙或洞窟的每一份努力中,都有勇气的印证;而在向世界开放遗产的每一个举动中,中国都传递着和平的讯息。
让我们铭记,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宽容、合作与启迪之路。它连接了佛教朝圣者、穆斯林学者、基督教商人,以及不同种族和信仰的思想家。它是跨越多样性的桥梁——象征着当人类文明选择对话而非毁灭时所能取得的成就。
中国对和平、文化保护和世界遗产的贡献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投身文化外交,推动南南合作,坚守共赢发展原则。无论是通过全球文明倡议,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都在向世界宣告:我们共同的过去必须指引共同的未来。
今天,当世界致敬遗产时,让我们也向守护遗产的人们致敬。让我们为中国喝彩——它不仅为自己的人民,更为全人类点燃了火炬。让我们从中国经久不衰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团结蕴含力量,遗产蕴藏智慧,和平孕育共同繁荣。(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