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发表题为《中国投资转向与非洲工业前景:非洲“雁行模式”的希望》的文章称,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有可能形成规模可观且互利的投资战略。非洲国家的工资相对较低,但需要隐性知识和投资以建立有竞争力的采掘、加工和制造企业,以及支持这些企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可靠的电力。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逐步退出低薪制造业,但仍保有该行业的商业知识和全球联系。中国依然是全球重型制造业的领导者,在可再生电力设备制造方面实力强大,并且对原材料仍有相当大的需求。这种明显的互补性已经刺激中国对非洲一些国家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非洲在贸易中仍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该地区普遍希望扩大制造业的就业规模、产量和出口。非洲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能否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文章指出,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未出现放缓迹象。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与七国集团(G7)成员国的贸易顺差增长了三分之一,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更是增长了两倍多。根据当前趋势,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尤其是在低端技术领域)面临着巨大阻碍:劳动力持续短缺。现在中国的整体工资水平是越南的两倍,大约是埃塞俄比亚的十倍。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未来无疑将大幅提高,但目前尚未完全实现。这表明一些国家或许有机会发展纺织业,专注于该行业中劳动密集型的缝纫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正逐渐从中国转移出去。
然而,非洲在推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该地区一些大型企业生产效率高但员工数量很少,属于资本密集型。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商业环境较为薄弱,电力供应不可靠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标准相比,非洲的管理实践似乎也较为落后,这同样可能影响生产力。再者,非洲国家在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得分普遍偏低,这意味着该地区大部分地方的制造业要想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就必须高度依赖资本投入。这表明那些资本投入较少、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如纺织和服装业)的增长将面临较大困难。
那么,非洲国家是否可以选择一条从重工业(而非轻工业)起步,进而迈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道路呢?作者认为,非洲内部市场规模太小,无法消化大规模重工业的产出,因此必须采取出口导向策略。然而,非洲在这方面的竞争力纪录好坏参半。非洲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或许可以从加工当地丰富的铬、钴、石墨、锂、镍和稀土元素等矿产资源入手。这些资源的需求量很可能会以两位数速度持续增长,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在零碳技术中的应用。
中国有动力支持较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非洲也有可能成为这种支持的接受方。而“一带一路”倡议或许可以成为这种支持的载体。
文章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初期,中国大部分开发资金都用于建筑、基础设施和采矿领域。这与非洲工业化战略中的一部分相吻合。而2021年后的指导方针是“小而美”。与在全球的总体趋势一致,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再侧重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旨在为当地生产消费品,取代效率较低的本地生产。此外,在2023-2024年期间,中国在非洲地区投资了14个水泥厂项目。中国的投资也在从单纯的开采环节向精炼和加工环节转移,例如2023年6月在津巴布韦投资一座价值3亿美元的锂矿加工厂,以及在尼日利亚投资一座价值2.5亿美元的锂矿加工厂。
文章认为,非洲出口导向型产业有可能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效仿亚洲那些依靠出口取得成功国家所采取的“雁行模式”(Flying Geese)。非洲工业发展最有希望的情景可能是:随着中国向更先进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型,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从中国流向非洲。在多边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中国、发达经济体以及海湾国家竞相投资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矿产的加工厂,以及支撑生产和出口的基础设施。最终,非洲成为钢铁、水泥和化肥的主要生产者,同时壮大从轻工业到航运业的整个工业基础。
不过,非洲仍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包括营商环境不佳、内部市场狭小、全球贸易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公共和私人投资流动持续缩减。(编译:潘立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