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东亚论坛发表赫尔辛基大学讲师莫妮克·泰勒(Monique Taylor)题为《在全球经济分裂背景下重新思考人民币策略》的文章称,在支离破碎的全球经济中,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举措表明,该国正在有选择地重塑经济和金融联系,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侧重于增强其在日益分散且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全球经济中的运作能力。中国正循序渐进、务实地试验新金融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更契合其全球抱负、经济模式和风险偏好。
一些分析人士将人民币策略视为对美元日益“武器化”的回应。人民币国际化最初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被视为防范迫在眉睫的“金融战争”的一项制度保障,旨在降低金融制裁风险,避免被排除在以美元为基础的体系之外。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中美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以及美国及其盟友越来越多地使用金融制裁的背景下。不过,它低估了中国策略背后的深层逻辑。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防御性的,而且越来越倾向于主动重塑贸易和跨境交易结构,以及通过新兴的区域安排和数字支付系统进行结算。
作者认为,对全球经济碎片化及其后果的更广泛理解塑造了中国的做法。中国并非追求全面的货币自由化,也无意直接与美元竞争,而是在制定一种兼具选择性和适应性的策略。中国的目标不是主导全球货币体系,而是培育一个功能性的、以贸易和金融多极化及灵活性为核心的人民币生态系统。这包括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扩大双边货币互换额度,与主要供应国开展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试验数字人民币(e-CNY),探索建立石油人民币定价机制,以及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构建支付基础设施,作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替代方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点心债券”(即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的中心,也是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渠道。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自2004年推出个人人民币银行业务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可靠的“试验场”。香港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为点心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香港在协助引导资金投入中国绿色投融资活动方面的贡献,在债券市场上也得到充分体现。
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常常因其在全球储备和支付中的份额不大而被低估。但对中国而言,成功并不意味着要取代美元。相反,中国更倾向于一种多极化的货币格局,在这种格局中,金融流动对任何单一货币发行者的依赖程度都会降低。中国的底线在于能够在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等关键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从而避免过度暴露于美元相关风险。人民币的这种选择性使用,是中国在国际化进程中注重风险防范的结果。这使得中国在日益分裂和不确定的经济秩序中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寻求通过参与构建一个多极货币体系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以适应碎片化和不确定的全球经济。中国强调战略自主,避免全面货币自由化,并正在通过双边贸易结算、数字支付平台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民币的选择性使用。(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