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专家古尔吉特·辛格(Gurjit Singh)发表题为《东盟的新平衡之举:中国、海湾地区与一体化的未来》的文章称,2025年5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46届东盟峰会及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东盟重新定位自身的关键举措。在全球经济动荡、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美国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东盟寻求多元化伙伴关系,强化内部凝聚力,并推动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峰会展示了东盟在《2025年东盟共同体愿景》(ASEAN Community Vision 2025)发布十周年之际,努力平衡大国战略竞争并深化区域一体化。
重申对可持续发展与团结的承诺
第46届东盟峰会以“包容性与可持续性”为主题,重申了东盟在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下实现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东盟领导人发表的《主席声明》强调了公平的发展,并力求确保东盟的经济增长不牺牲社会凝聚力或环境完整性。
此次峰会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东盟地缘经济工作组(ASEAN Task Force on Geo-Economics)以加强协调,彰显了维护多边主义的决心。这反映出东盟更具前瞻性,以确保应对日益升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压力时,各部门政策能够协调一致。
在能源一体化方面,峰会推进了加强东盟电网(ASEAN Power Grid, APG)的计划,批准了开发跨国海底电缆的框架,彰显东盟致力于跨境互联互通和实现脱碳目标,这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性贸易新框架的形成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的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东盟正寻求与海湾地区和东亚新兴经济中心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由于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此次会议标志着以韧性、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增长为重点的战略性贸易新框架的形成。
东南亚经济体越来越依赖出口,尤其是在那些易受关税政策变动影响的行业,他们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此次峰会代表了一种风险对冲策略:东盟努力深化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以及拥有雄厚主权财富基金的海合会的关系。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成立区域商业理事会,以促进贸易流动与区域价值链发展。这与东盟融入多元化供应网络而非依赖单一贸易关系的目标相一致。联合声明提出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及无缝衔接的互联互通,包括发展物流走廊与数字平台。这既反映出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经济影响力的决心,也体现了东盟成为数字贸易枢纽的雄心。
峰会还探讨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包括培训、技术共享和监管发展等,标志着东盟与中国及海湾国家在能源外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总之,第46届东盟峰会及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反映出东盟日益成熟,它不再甘于在全球事务中充当旁观者。面对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以及权力格局变化,东盟愈发倾向于采取包容、可持续且多元化的对外交往方式。通过深化与中国及海合会国家的伙伴关系,同时与美国保持建设性关系,东盟正在打造一种基于平衡、韧性与前瞻性合作的新经济外交模式。展望2045年,这些峰会或许会被铭记为东盟战略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