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北京9月25日电(许缘)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之际,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4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带着对绿色发展的共同期待汇聚中国,参加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国际合作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中拉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研讨班”。
9月7日至20日,研讨班行程跨越北京、天津、湖南三地,课堂讲授、实地调研、企业参访、专题交流交织展开。学员们直观感受到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也在对话中分享拉美国家的经验与诉求,共同探寻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路径。
学员随研讨班调研中国绿色低碳技术
理念引领: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借鉴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赵英民11日在与学员们交流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过去20年,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中国走对了,也走稳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2015年提出以来,不仅为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中国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也是全球绿色治理的重要推动者。
学员参加“两山”理念交流活动
圭亚那能源部社会与环境事务官员查亚普利亚·加巴让(Jayapriya Gharbaran)表示:“参加研讨班大大提高了我对可持续发展技术和实践知识的认识,拓宽了我对绿色金融和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了解,亲眼见证了生态适应和低碳转型如何对环境和整个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哥伦比亚国家输电公司企业事务与机构关系部主任瓦尼莎·包蒂斯塔·安德拉德(Vannesa Bautista Andrade)表示,哥伦比亚正面临来自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此次研讨班不仅分享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以及最佳实践,也搭建了中拉沟通对话的平台,为相关国家优化国内政策、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实践探索:中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在北京,加宽的自行车道、穿梭的电动公交车与连绵的城市绿地,学员们见证了这座特大城市推动低碳生活的切实努力;在天津,学员们探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先进的检测设施,零距离感受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创新;在湖南,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与中国动力谷展览馆向学员们展示引领未来的“绿色动力”如何铸就。
16日,研讨班专门举办“中拉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活动”。中国专家系统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与政策支持经验,学员们则分享各自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挑战与需求,双方就电池技术、充电设施、产业政策等展开热烈讨论。
学员参加南南合作新机遇—中拉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活动
学员们普遍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中国不仅提供了技术和政策参考,更通过务实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能力。委内瑞拉人民政权外交部分析师欧罗·雷纳尔多·佩雷拉·门德斯(Euro Reinaldo Pereira Mendez)表示:“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努力,这种经验正是拉美国家所需要的”。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国际关系副秘书处主管埃斯特万·劳尔·托梅·富恩特斯(Esteban Raul Tome Fuentes)表示,“在阿根廷,新能源汽车推广仍面临融资、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挑战,中国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未来展望:共筑绿色南南合作之桥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2个国家签署53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实施近百个减缓与适应项目,援助光伏电站、电动车、节能设备等。
正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开班仪式上所说,“大家怀着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共同目标齐聚北京,这本身就是南南合作的生动体现”。
“我们带着许多期待来到中国,这些期待不仅被满足了,而且被超越了。”在结业式上,洪都拉斯能源部司长若热·阿尔弗雷多·卡卡莫·阿尔东(Jorge Alfredo Carcamo Ardon)这样总结。他随即拿起一个魔方,形象地比喻道:“应对气候变化就如同还原我手中的魔方,任何单一的维度都无法展现全貌,任何一步的转动都将影响全局。通过此次研讨班,我们正是在(魔方的)一个面上拼成了共识。想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唯一成功的办法就是将所有技能和知识放到一起,让全世界共同完成这块‘气候变化拼图’。感谢中国为我们搭建这个关键平台!”
学员以魔方妙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加巴让表达了对圭中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期待。他说:“希望两国可以在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和绿色出行等方面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太阳能和风能建设、发展平价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等领域。
智利可持续交通中心项目主管伊格纳西奥·里瓦斯(Ignacio Rivas)期待未来可以与中国专家就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充电基础设施、无人机物流、航空脱碳、重型电动汽车等领域继续深入交流,了解中国经验。
富恩特斯则谈到:“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极好的合作平台。未来,我们希望在融资与减缓脆弱性方面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研讨班虽然结束,但中拉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还将继续。两周的时间,学员们在课堂上学习政策框架,在调研中感受发展脉动,在交流中深化彼此情谊。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凝聚成一个共识:唯有团结合作,方能共筑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