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给巴基斯坦的启示

©原创   2025-10-10 18:19   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

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所专家乌拜德·乌尔·雷曼·齐亚(Ubaid ur Rehman Zia)等人发表题为《巴基斯坦经济特区绿化:技术路线图和来自中国的政策启示》的文章称,世界正面临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压力,同时还需实现高水平的工业与经济发展。2024年,全球在低碳能源领域的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亿美元,显示出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文章指出,绿色经济特区有助于解决相关矛盾,但前提是规划者必须在环境要求与经济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正如中国等国的实践所证明,绿色经济特区能够在推动工业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创造就业的同时,不损害环境。

中国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发掘绿色经济特区的潜力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自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此后特区数量持续增加。这些特区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24年,中国经济特区贡献了约22%的国内生产总值、45%的外国直接投资和60%的出口总额。中国的经济转型最初侧重于工业增长,而如今越来越多地融入绿色实践,为可持续工业化树立了典范。

对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提供了一个独特机遇,使其能够跳过以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巴基斯坦拥有超过2.4亿人口,面临着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严峻环境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建立绿色经济特区有望为巴基斯坦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指出,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完善的政策框架。例如,“1+N”政策体系为实现中国2030年与2060年气候目标提供了结构化的路线图。同时,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创新,截至2024年已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

巴基斯坦有潜力将经济特区转型为可再生能源制造中心,但也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巴方亟需提升自身竞争力,这要求在政策设计、基础设施开发以及绿色金融市场培育等方面做出战略努力。将经济特区成功打造为投资优选地,对把握这一机遇至关重要。

当前,巴基斯坦的经济特区仍面临一系列系统性问题,包括政策不一致、机构协调不足、职责重叠以及税收制度碎片化。这些治理缺陷,加上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特区在全国范围的推广。要突破这些瓶颈,巴基斯坦必须优先任命合格的管理团队,建立透明的问责机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以推动绿色工业化。

加强利益相关方参与、增强监管自主权,以及使财政激励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也至关重要。实施“一站式服务法”并推动强有力的公私合作,是释放经济特区投资潜力的关键步骤。同时,设立专门的经济特区管理机构,明确合格开发商的遴选标准,将有助于简化运营流程、增强投资者信心。

经济特区的选址应优先考虑战略与经济优势,并进行全面的区位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为绿色经济特区融资,需开展严谨的可行性研究,与东盟竞争对手对标,建立技术转让合作机制,开展可再生能源技能培训,并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制定分阶段的绿色转型计划。

中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可以并行推进。通过采用战略性政策框架、投资绿色技术以及促进有效的公私合作,巴基斯坦同样可以将其经济特区打造为可持续工业化的推动力。绿色经济特区模式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将工业扩张与环境管理相结合、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造就业并增强气候韧性的可行路径。确保经济特区发展具有包容性和性别敏感性,特别关注女工、小农户和弱势社区的需求,对实现公平且可持续的成果至关重要。在巴基斯坦成功实施绿色经济特区模式不仅是一种愿景,更是当务之急。推进绿色经济特区议程,对保障国家经济长期繁荣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未来具有关键意义。(编译:潘立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