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美洲对话组织高级研究员玛格丽特·迈尔斯 (Margaret Myers) 近日发表题为《中国对拉美的新策略》的文章指出,中国与拉美的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章认为,尽管过去三十多年来,中拉关系始终以资源寻求与市场开拓为基本特征,且双边贸易额在原材料贸易与多样产品出口的驱动下持续增长,但当前这一关系正朝着更具针对性与战略性的方向迅速演变。
作者指出,中国向拉美提供大量贷款和承建大型基建项目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审慎的参与方式和在特定领域的聚焦,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这种转变由多重因素驱动,且不仅限于拉美。在此背景下,现在是重新评估中拉关系演变的关键时刻。这要求拉美各国政府制定适应新趋势的前瞻性政策,也促使美国反思其现有区域战略的有效性与现实契合度。
文章分析称,中拉关系体现出“延续”与“变革”并存的特点。中国对拉美自然资源——从矿产到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仍是推动双边贸易的稳定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18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023年,拉美约三分之一的矿产出口流向中国;2024年,该地区供应了中国约75%的大豆和几乎全部(98%)的碳酸锂。
拉美长期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虽然2023年中国对拉美总出口额微降2.4%,但电动汽车出口逆势大幅增长55%,达到42亿美元。2023至2024年间,中国对拉美出口整体回升,增幅达13%,涵盖多种高科技与普通商品。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持续从中国进口大量工业机械、电信设备与消费电子产品,支撑着相关品类出口的稳步增长。文章预测,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趋势延续,中国对拉美市场的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
尽管中国的粮食与能源安全及其宏观增长目标,仍是其对拉交往的核心考量,但多重因素正在重塑双方的合作格局,这一点在资本流动上尤为明显。中国企业一方面聚焦于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另一方面也日益寻求在拉美开展本土化、多样化的商业合作。
当前,中国企业在拉美仍保持活跃,投资呈现出小型化、定向化的新趋势,重点集中于锂、高科技产品及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中国正尝试在地区内布局制造产能,如在巴西设立电动汽车工厂、在墨西哥建立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中国企业也致力于成为各类技术设备与服务的关键供应商。对安全城市、太阳能电站和输电项目等的投资,成功输出了中国的技术与标准,并拉动了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些动向与中国国内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的战略重点高度契合。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国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正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行业。具体包括在墨西哥和巴西的电动汽车及电池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与机械生产、阿根廷与智利的太阳能项目、广泛地区的水坝建设,以及如波哥大地铁等的城市基建。2022年,这些“新基建”行业已占据中国在拉美年度直接投资总额的58%,以及宣布的投资项目总数的60%以上。
中国的“新基建”倡议在拉美许多国家受到欢迎,因其与本地区在能源转型、气候适应和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重点相契合。文章最后强调,拉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从中国日益精准的参与中获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资源治理、技术吸收以及针对新兴技术构建法律与监管框架方面的能力。
对于美国及其他所有利益相关方而言,准确把握中拉关系的发展轨迹与演变速度至关重要。当前,亟需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与战略优先项进行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