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说中美围绕新技术标准规格的争夺可能激化

2020-07-17 16:20  

日报说中美围绕新技术标准规格的争夺可能激化

日本《产经新闻》日前刊登该报驻华盛顿记者盐原永久的一篇报道,题为《美中对立在5G 领域激烈展开》,摘要如下:

在美国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的高科技领域,又出现了新的战线。这就是在5G 移动通信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对零部件的可替换性和机能等作出具体规定的“标准规范”。中国认为,如果控制了行业的标准规范,将有助于在市场份额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正在制定旨在主导国际标准的“中国标准2035”计划。对此美国产业界高度警惕。

标准规格是指,电脑、汽车、通信设备等所有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之际,围绕产品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能,应该作为“规范”来遵守的约定。行业标准之争最早始于列车轨道的宽度。近年在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VD 领域,推广“蓝光”的企业与推广“HD DVD”的企业这两大阵营就发生了行业标准之争。败北的HD DVD 最终从市场上消失。

如果本公司提出的规格被作为国际标准采用,进而在行业内广泛使用,那么本公司将占据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地位。通常标准规格是由各国企业所加入的规格制定机构,根据被提议的规格方案,经过协商来决定。

美国特朗普政府质疑中国开展不公平贸易,决定对中国加征关税,并对中国华为技术公司采取禁运措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对中国谋求掌握标准规格的战略愈发关注。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哈姆雷5 月下旬在邀请行业规范专家参加的一个活动上指出,“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对标准设定、标准约定相关国际机构予以支持的重要性”。

美国国会超党派的咨询机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4 月下旬举行了听证会。美国一家信息分析公司的首席分析师在发言时指出,中国“对规格的定位是,构建全球性统治地位、扩大地缘政治学力量的基础”。

据他说,中国意欲控制国际标准以“确保商业和安全领域优势地位”的“中国标准2035”计划,估计将在年内公布。分析认为,这项行动计划将使国际性标准制定机构中出现大量由中国主导的标准规格,有可能包括决定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产业趋势的尖端技术。

中国业已在2015 年制订国务院计划,谋求使国际标准设定对于本国有利。此举在5G 领域正取得成果。

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 指出,迄今华为技术公司已派出3000 多名技术人员参加5G 规格制定会议。在决定5G 相关标准的全球通信行业标准化权威组织“3GPP”中,由华为技术公司提议、作为标准规格一部分的“技术贡献”,有5855 件得到批准。相比而言,美国企业中,半导体巨头高通公司有1994 件、英特尔公司有962 件“技术贡献”获批。

美国智库美国进步中心中国政策主任哈特指出,民营企业派出大量人员参加规格制定会议,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认为“中国政府向华为等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帮助中国企业迅速发展”。

中国重视在国际机构中扩大影响力,一直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机构输送本国和友国的官员。在通信领域,联合国麾下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一职,就由中国人担任。

美国商务部5 月中旬决定加强禁运措施,停止向华为供应半导体,以推动美中经济“脱钩”。分析认为,今后美中将竞相拉拢其他国家进入己方阵营,以标准规格为舞台的势力范围之争有可能激化。实际上,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来促使接受援助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中国的规格,以5G 为中心扩大中国阵营的势力范围。

但是,在美国正加强对华出口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称,根据美国禁运措施的规定,美国企业禁止参加由华为公司相关人士出席的标准规格制定会议,“中国等其他国家将确定构建新一代经济基础的技术方向,美国企业将被抛在后面”。

ITIF 的布雷克担心美国企业在标准化的国家竞争中落后,批评特朗普政府的高科技政策与“美国优先”相距甚远。随着美中“脱钩”加剧,美国企业面临着在标准规格制定方面成为“局外人”的风险。

港报载文说北京可通过推动亚太经贸合作缓解中美贸易战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期发表彼得·彼得里和迈克尔·普卢默的一篇文章,题为《北京能通过亚太合作来缓解中美贸易战吗?》,摘要如下:

虽然美中贸易战常常成为头条新闻,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趋势正在形成:东亚正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努力。美国的孤立主义和新冠肺炎正在加速这一趋势。美中紧张关系正变得越来越有害,企业纷纷放弃跨太平洋供应链。

有两项贸易协议正在定义这一地区转变:2018 年签署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今年将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它们将降低地区贸易成本,建立以地区为重点的规则和机构。

它们很可能由中国、日本和韩国主导。美国和印度最初分别是CPTPP 和RCEP 的参与国,但在协议最终确定之前退出。不过即使没有它们,这些协议也依然规模庞大。例如,RCEP 成员的GDP 之和相当于美国或欧洲的GDP 之和。

这些地区趋势在过去可能会带来局限性,但在今天的全球环境下,它们却能带来巨大好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的计算机模拟报告发现,贸易战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最大,而中国从上述新协议中获得的经济和战略益处也最多。

中国已经是RCEP 的成员,而在2020 年中国出人意料地宣布,中国也有兴趣加入CPTPP。

根据我们的研究,美中贸易战不仅会损害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到2030 年还会使全球GDP 减少3010 亿美元,世界贸易每年减少1 万亿美元。这些庞大的数字是庞大的美中关系部分遭到破坏的结果。美国将通过从墨西哥和南亚进口更多商品来替代对华贸易中的大部分,但不是全部。而中国将通过加强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贸易来取代美国贸易的大部分。共同点是两国都将退出高效的国际供应链。

但新的地区协议将弥补部分损失。CPTPP 将在其亚洲和美洲的11 个成员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为数字贸易制定最先进的条款。它尤其将使日本、墨西哥和马来西亚受益。RCEP 将把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东亚的小经济体连接起来,它将是第一个把这三个大国连接起来的自贸协定。CPTPP 和RCEP 共同抵消了贸易战对整个世界、而不完全是对中国和美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与其东亚邻国的关系却很紧张:许多人担心中国咄咄逼人的经济和安全政策。对中国来说,利用其新的地区影响力,寻求通过有利可图的经济关系来换取“中国优先”的经济让步和充分的政治支持是诱人的,但却可能适得其反。

而相反的做法,即建立一个开放互利的框架,在推动该地区后新冠肺炎时代的复苏和长期活力方面则会走得更远。它将巩固各种经济和技术资产,使地区竞争更富有成效,并减少争议。

通过采取这样的战略,中国还可以更有效地塑造未来的全球贸易体系。CPTPP 是一项先进的协议,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商业、国有企业和其他贸易方面都具有先进的条款。加入这样的协议对中国构成了挑战,因为它的许多规则目前都不符合该协议。但中方暗示了妥协的余地。

在全球准则中找到中间立场的好处将是巨大的。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我们估计中国加入CPTPP 将使全球实际收入增加4550 亿美元,其中中国自己将获得2980 亿美元。中国可以采用CPTPP 的规则,它可能会在进行调整时为合理的产业政策留出余地,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这些措施将缓解人们对中国意图的怀疑。假以时日,这些措施可以改善与欧盟和日本的关系,甚至改善与不那么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美中关系已跌至自理查德·尼克松1972 年访华以来的最低点。1 月15 日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为贸易战降温带来了希望。但该协议仍保留了大部分关税,并增加了新的目标,中国在两年内额外购买2000 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而这早在新冠肺炎扰乱贸易往来之前就是不现实的。今年1 月,第一阶段协议似乎确定了贸易战的上限;而今天,在疫情发生之后,它暗示了下限。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特朗普政府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大学和个人的制裁,让中国和美国都付出了高昂代价。中国似乎也在为一场长期的经济战争做准备,并且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美国的攻击。与这种针锋相对的升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地区——一个长期致力于将贸易视为进步引擎的地区,正在形成的经济合作框架将使重要的体系得以维系。

RCEP 和CPTPP 给一个处于危险分裂中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中冲突的损害,鼓励了亚太地区的合作,并为世界贸易体系提出了可行的方向。中国有机会展示其对开放和贸易的承诺,它已经是RCEP 的倡导者,通过加入CPTPP,它可以表明自己愿意接受全球准则。

这些举措解决了中国与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问题。它们不会使贸易战结束,但可能会缓和围绕这场贸易战的两极化争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