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新加坡)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薛松等在《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一文中表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互惠互利的特点。近年来,东南亚学生赴华留学人数增加,同时中国大学在东南亚设立分校的现象增多,这种合作反映了中国在增加学生入学人数、多元化资金来源及提升区域形象等目标。
作者将中国与东南亚的教育合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初期,期间华侨在东南亚建立了首批私立学校,并在回国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与新加坡等国展开了高等教育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在新加坡开设的MBA课程。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南亚学生成为赴华留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2021-2022学年,东南亚学生占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0%,共有约10万名学生,同时有6.2万名中国学生在东南亚国家学习。预计到2025年,双向留学生总数将达到30万人。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高等教育合作存在多样化的驱动因素。对于中国而言,教育合作是改善国家形象的一种文化外交方法。中国启动了针对东南亚青年精英的高等教育项目,如东盟-中国青年领袖奖学金,以增进人文交流。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的智库和一流大学合作,以加强文化外交。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面临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挑战。到2022年,新生人数将降至1000万以下,低于大学入学人数,这增加了中国高校对于国际学生和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虽然中国高校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国政府资助,但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同样是被鼓励的。在此背景下,招收外国学生成为了关键策略,东南亚中产阶级的壮大和人口红利为中国高校提供了机遇。
社会和经济因素同样促使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内教育环境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充满挑战的背景下,东南亚地区的留学成本低于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并且提供了舒适的文化和语言环境。此外,东南亚某些私立大学的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在英国深造。2021年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位居中国留学生首选目的地的第7和第12位。
同时,东南亚学生选择中国大学的原因在于距离近、成本低以及中国在该地区持续增强的影响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进步也增强了中国高校对于东南亚学生吸引力。2024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中有5所中国大学进入前50名。此外,中国的语言环境同样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学生,特别是那些精通中文的华裔学生。
近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教育合作方面出现了三种明显类型的合作模式:政府主导和支持的项目,如孔子学院和各项奖学金;中国大学在东南亚设立分校;中国私立教育集团通过收购大学向东南亚发展。此外,还包括三边合作,例如巴厘岛的清华东南亚中心,该中心同时得到了中国和印尼政府的大力支持。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教育合作目前面临着立法和监管障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激烈竞争等挑战。例如,印尼规定外国大学须进入全球前200名方可在印尼设校,而在泰国,外国雇员配额制度限制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关键策略是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大学、私立教育公司和市场之间的协同合作,如中国教育集团与印尼总统大学合作创建学院,该学院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招收中国学生。此类合作有助于双方共同应对挑战,携手探索未来可能性,并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可持续的互利关系。(编译:胥润萱、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