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库学者驳斥“非洲债务陷阱论”

2024-12-04 16:29   现代加纳网

现代加纳网发表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和研究助理默西·特德库题为《应对有关中国在非洲活动的错误想法:为什么中国不会接管任何国家的资产》的文章称,关于中国正在采取秘密战略“接管”非洲资源的说法往往是基于误解或选择性例子,未反映中非接触的真正现实。更仔细地观察数据、现有协议和更广泛的全球经济背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理解。

关于中非关系,长期存在的误解之一是“债务陷阱”。现实是,一些非洲国家从中国大量借款用于关键基础设施开发,但贷款协议一般不包括允许扣押资产的条款。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大部分贷款都有灵活的条款,通常允许重新谈判或延期。例如,在赞比亚,中国已多次推迟付款时间,没有扣押铜矿或其他资产。乌干达政府也否认了有关中国人接管恩德培国际机场的说法。

研究表明,过去20年,中国重组、重新安排或免除非洲大陆约100亿美元的债务。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免除了多个非洲国家的无息贷款,展现中国对非贷款的灵活性。

文章指出,非洲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并非被动的参与者。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都积极谈判并重新约定条款,以确保本国利益。以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为例,该项目由中国提供资金,由肯尼亚有关部门管理,并在政府监督下运行。这些项目是相互协商的成果,非洲各国政府拥有实施权和管理权。

此外,非洲联盟和一些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标准化的合同保障条款和独立审计。非洲开发银行和其他机构也在监督中国融资项目条款方面发挥作用,帮助非洲国家保留对资产和项目的自主权。

“债务陷阱外交”暗示中国贷款给他国,并意图在对方违约时夺取资产。事实上,学者和机构几乎没有发现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在审查的上千份中国贷款协议中,只有一个案例涉及资产转移(即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这其实不是债转股,而是斯里兰卡政府的租借,以帮助改善“基本盈余和加强外汇储备地位”,正如该国前总统拉尼尔·维克拉马辛哈所说。这不是一个系统性战略的代表,而是一个具体的、孤立的事件。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非洲对中国的债务仅占非洲外债总额的12%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私人债权人等机构持有更大份额。此外,疫情期间由二十国集团(G20)牵头发起的“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的倡议”(DSSI)等多边减债倡议,也表明中国愿与全球伙伴一道,共同推进债务重组和减债。在这一倡议下,中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缓债金额达13.53亿美元,23个国家从中受益。

中国不仅仅向非洲贷款,还大力投资于促进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在非洲各地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设施,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AfCFTA)从这些基础设施的进步中受益匪浅,促进非洲内部贸易。

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非洲各地带来投资,促进区域一体化。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等项目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由非洲国家政府共同拥有。在尼日利亚,中国修建的铁路缩短主要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促进商业发展,降低当地企业运输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涉中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时有发生,但不应该把一些企业和个人的非法活动与中国政府的意图混为一谈。中国越来越多支持环境可持续的做法,中国政府最近实施一系列政策,确保中国企业在国内外遵守当地法律和国际标准。

总之,非洲与中国的关系很复杂,不能简化为一种剥削或接管的叙事。双方前进的道路在于建立强有力的合作框架,体现非洲的愿望和在全球化世界中的作用。双方也应该采取一种平衡的方式,既灵活又坚定,杜绝不负责任的财政行为。(编译:潘立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