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高棉时报》刊发柬埔寨智库亚洲愿景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天(Pheng Thean)与CamEd商学院学生翁克马拉·博梅占(Ung Khemara Bormeychan)联合撰写的文章《十字路口的东盟:关税冲击与前进之路》指出,特朗普政府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加征关税的举措,严重冲击区域商业布局与供应链体系,正在动摇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根基,客观上为中国扩大区域影响力创造了战略空间。虽然美国宣布暂停征收报复性关税90天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商业信心受损与地区稳定受挫的趋势已然显现。
分析指出,价格波动对普通民众的冲击最为直接,就业安全受到威胁的同时,食品、燃料、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攀升加剧民生压力。普通家庭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将面临双重挤压,这不仅重构国际贸易成本格局,还将引发消费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运营成本攀升更形成生存考验。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夫鲁的评论颇具警示意义: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大特征是不可预测性。
国家层面的挑战更为严峻。长期以来,外向型经济模式使东盟国家高度依赖对美出口拉动增长。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商品出口额占2024年GDP比重高达30%,居美国贸易伙伴之首。这种深度绑定意味着美国市场的任何波动都将引发越南经济的剧烈震荡。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经济压力向政治领域的传导。经验表明,经济动荡往往催生政治失序,而大规模失业可能诱发民粹主义与排外情绪抬头。当前东盟国家对中美市场的双重依赖,既加剧其经济脆弱性,也使其面临沦为大国博弈棋子的风险。这种结构性困境解释了东盟国家为何将对话协商作为主要应对策略——在战略选择有限的情况下,集体发声比单边行动更具实效。若各国各自为战,恐难引起美方实质性重视。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着力塑造稳定可靠的国际合作伙伴形象,与频繁实施单边关税措施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显示,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偏好度已超越美国。若被迫在中美间抉择,50.5%的受访者将倾向中国。
针对此,文章提出了东盟国家的三重应对策略:首先,实施深度贸易多元化战略,拓展与欧盟及CPTPP、RCEP、APEC等区域经济体的合作维度;其次,强化内生发展动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中小微企业等措施提升经济韧性;其三,坚持战略自主原则,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框架下凝聚区域共识,以统一立场应对外部挑战。(编译:江明明、秦川)